先講結論:精彩佳作,還沒看的人趕快去看(希望醫學生看了本劇不會影響當麻醉科住院醫師的意願)。據說本劇要拼網路口碑,目前仍可以在DramaQ線上看到《麻醉風暴》。本週週一至週四20:00–21:00在TVBS 42台重播。
一、節奏明快,不拖泥帶水。
二、選角相當成功!蕭政勳醫師真的有某些麻醉醫師的調調(不足為外人道也),麻醉護理師拉米演出自然不做作,保險業務員葉建德從陽光貼心演到陰沈報復...,除了一位主要演員之外,演出都相當具說服力。
三、劇組很認真,事前準備與時間成本可想而知,幾個醫療處置的場景(在外行人眼中)都有模有樣,顯然是花了不少功夫。當然,醫療顧問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麻醉科黃英哲主任功不可沒!
四、台灣的麻醉醫師分身乏術(為了高危險性的緊急手術而分身乏術時卻被通知得提供減痛分娩服務)、不被部分手術醫師尊重、患者出事時被迫扛責任,都被編入劇中。(這些情節都確曾有其事,本站的忠實讀者應該不陌生。)蕭政勳醫師的台詞:「我只是想單純做個醫師」、「在我的位子上是不能犯錯...我不能夠打錯血管、我不能夠失誤,你知道是不─容─許─犯─錯!不容許犯錯!是沒有犯錯的空間的!」,讓台灣許多醫師心有戚戚焉。(住在巷子外的看不懂就算了...。)
五、編劇把這幾年的醫療崩壞現象(醫療人員因人力不足而忙得像陀螺、醫療人員過勞、為求醫院評鑑過關而不計代價、患者家屬向醫療人員起腳動手的醫療糾紛、年輕醫師淪為不良制度下的犧牲品...)幾乎一網打盡,相當有心。劇中真正殺人的人,不是陳顯榮院長,而是健保制度與醫院評鑑制度。就如同蕭政勳醫師說的:「這是整個制度的問題。」但是若因此而聯結到「喚醒社會正視醫療體系危機」,或許就想太多了...。
六、蕭政勳醫師與葉建德夜闖德昌製藥一搭一唱那段很精采。德昌製藥的李主任說:「這不是假藥,它只是過期了啊!現在所有的醫院都是這樣做。...不換標籤就換廠商。」希望觀眾不要太入戲信以為真...。
七、蕭政勳醫師的臆球症(globus hystericus)與陣發性劇咳,演起來很辛苦吧!
八、片尾曲中,各主要演員一個接一個醒過來,呼應了英文片名,很有意思!
有哪些地方可以「好,還要更好」呢?
一、蕭政勳醫師在第一集快結束前在家吃安眠藥之後竟喝酒。非醫療人員也應該知道這樣有危險,運氣不好的話會送命的。(但是戲劇效果很好,不可否認。)麻醉醫師和麻醉護理人員因長期高壓力、值夜班、花花班導致睡眠障礙而吃安眠藥的也不少,只是不知道和其他醫療人員相比算多還是少。
二、蕭政勳醫師說:「進了開刀房,麻醉醫師主控全場」──在台灣說出這句話,非常欠缺現實感。
三、醫師即席背出法條和「醫師倫理規範第3章第12條」太假了啦。院長在日本料理店裡的長篇大論也未免太虛偽。
四、怪怪的生理監視器畫面(尤其是監視器最下方的capnography)、CPR的壓胸速率、議長竟然是醫院評鑑委員、護理人員Amy把值班說成onset、只要開口就能調得到別人的人事資料、醫師對著已經沒有心跳的女病人喊「聽得到嗎?」...都只是小問題。

五、劇中關於惡性高熱(惡性高溫)的敘述,問題就比較大了。站長不希望民眾因為本劇劇情而對惡性高熱產生錯誤認識,故說明如下:
(1) 蕭政勳醫師向宋邵瑩解釋:死因為「對於麻醉藥物過敏,引發惡性高熱...是一種很罕見的麻醉藥物過敏併發症」。但是「惡性高溫屬廣義的『藥物不良反應』,但非『過敏』。」
(2) 蕭政勳醫師向陳顯榮院長說:「病患可能併發惡性高熱」,陳顯榮院長大惑不解:「術前病史你不是都確認過了嗎?」蕭政勳醫師向宋邵瑩解釋時也特別強調:「通常跟家族遺傳病史有關係,而曾老太太的病歷裡面並沒有這樣的記錄」。這些說法有可能造成誤解。即使之前自己或親戚在全身麻醉時沒有發生惡性高熱,也不代表之後的全身麻醉不會發生惡性高熱。
(3) 惡性高熱的發病不見得都會像本劇描述的那麼快。要診斷為「疑似」惡性高熱常常有相當難度,要和蕭政勳醫師一樣宣判「確認是惡性高熱」更是困難。
(4) 在惡性高熱急性期,dantrolene的建議劑量為2.5 mg/kg;若病情沒有因為dantrolene而改善,應再次給藥。劇中蕭政勳醫師只給了一次60 mg dantrolene,這大約相當於1 mg/kg,是急性期之後在加護病房後續治療的劑量。
(5) 「為什麼你及時投了單挫林,曾老太太還是死了呢?」蕭政勳醫師向楊惟愉醫師說:「文獻上記錄:單挫林治療惡性高熱的成功率,高達百分之95以上。」楊惟愉醫師問蕭政勳醫師:「如果手術失敗機率只有百分之5,為什麼你在做出正確判斷的時候卻還是失敗?」但是如此的高成功率可以適用於台灣嗎?本站之前曾提過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藥物安全簡訊」第十三期(2006年三月)的〈從國內吸入性麻醉劑不良反應通報案件分析評估探討吸入性麻醉劑之用藥安全〉,該文提到:「10 件惡性高熱通報案例中,...七個案例(70%)給予dantrolene 急救,其中僅二例(2/7, 28.6%)成功扭轉惡性高熱,回復正常體溫,急救成功。」而〈麻醉醫師的噩夢─惡性高熱》一個醫師看《麻醉風暴》有感:別為了省錢不顧人命!〉亦稱:「根據台灣麻醉學雜誌的資料,台灣惡性高熱患者的死亡率高達28.6%」。站長看過某人評論如此最近的一起醫療糾紛:「醫師如果能謹慎點 就能喜劇收場 真可惜」。是嗎?台灣社會似乎有很多人堅信:病人出事都是由於醫師不謹慎;只要醫院裡有ECMO團隊免費待命,診所轉診時有叫救護車,患者就不會死。拜託,醫師是人,不是上帝!
六、本劇中最沒有說服力的角色設定,恐怕是楊惟愉醫師,其一開始的疏離與冷漠一整個不自然,欠缺說服力,騎重機有點莫名其妙,總括而言很難使站長聯想到精神科醫師。
七、葉建德之前的新聞鬧得那麼大,沒有改名換姓,之後在醫院裡竟然沒有人能認得他?這情節在台灣太牽強。
八、宋邵瑩在病房被急救那一段,有點沒頭沒腦沒來由。
九、第6集的急救大量傷患到最後,竟然護理人員全數消失?
最後,站長支持今年台灣麻醉醫學會年會頒個榮譽會員給蕭政勳醫師。
▲相關連結:
公共電視迷你影集《麻醉風暴》
公視-麻醉風暴
麻醉風暴
DramaQ線上看:麻醉風暴
麻醉風暴賣不掉 公視拼網路口碑
【戲劇專題】職業劇成本時間花費高 執行困難度增加
無痛分娩 孕婦竟猝死
回應「請勿再拒絕醫療專業的進步」
手術有大小 麻醉無大小
每天工作10餘小時 昏倒開刀房 醫生失憶 求償3800萬
評鑑與保險給付掛鉤 醫院為誰辛苦為誰忙
物以類聚
醫德萬歲!
麻醉風暴 盼喚醒正視醫療危機
為甚麼老是感覺東西梗在喉嚨?
花花班表責任制成災護理人員要求調整輪班制度
惡性高溫
Malignant Hyperthermia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Managing An MH Crisis
Malignant Hyperthermia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ost Acute Phase Management in PACU or ICU
從國內吸入性麻醉劑不良反應通報案件分析評估探討吸入性麻醉劑之用藥安全
麻醉醫師的噩夢─惡性高熱》一個醫師看《麻醉風暴》有感:別為了省錢不顧人命!
葉克膜團隊未待命 心臟病患枉死
病人搭小黃轉診猝死 醫判賠307萬
專題/《麻醉風暴》再掀台灣麻醉科醫生困境
本劇中飾演葉建德的吳慷仁因本劇入圍金鐘獎迷你劇男配角。
http://udn.com/news/story/8527/1147956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8.27 at 22:16
《麻醉風暴》已出版DVD。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57165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9.16 at 18:46
《麻醉風暴》四敲金鐘 迷你劇集最大贏家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9/26/n4536878.htm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編劇獎:黃建銘、王卉竺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吳慷仁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蕭力修
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
恭喜!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9.27 at 21:19
「麻醉風暴」奪金鐘 凸顯麻醉醫師壓力大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214594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9.28 at 23:05
非麻醉科住院醫師的看法:
[心得] 《麻醉風暴》的一些淺見-精彩中的小缺憾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431858478.A.C17.html
《麻醉風暴》官網分享了以下文章,拍續集的機會越來越高了:
https://www.facebook.com/PTSWAKEUP/posts/1654192148165426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11.26 at 11:23
《麻醉2》5月預備開拍! 吳慷仁、許瑋甯續演未定
http://star.ettoday.net/news/635934
Posted by: morpheus | 2016.01.24 at 01:07
深入《麻醉風暴》 看麻醉醫師的第一現場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0708
「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王明鉅說,手術有大有小,平均約在2~6小時,醫院考量人力成本,除非是開腦、開心大手術,很難讓一位麻醉科醫師從頭到尾守一台手術,加上還有住院醫院、麻醉護理師在旁協助,一位麻醉科醫師同時「監看」四台手術是合理的。」
在成本考量之下,一位麻醉科醫師同時「監看」五、六甚至超過十台手術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的。成為管理階層之後,果然思考方式也升級成和草民不一樣了呢。
在台灣就算是開腦、開心大手術,一位麻醉科醫師在絕大多數情形下也不可能從頭到尾守一台手術。
「2016、2017年萬芳麻醉科招募59名麻醉住院醫師不但滿額,還有備取,讓他覺得很訝異。」
記者顯然誤植了。
Posted by: morpheus | 2017.10.28 at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