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1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660768)
一旦核災事故發生,無論處在何種層級的醫療院所,醫護人員是救災的第一線人員。...救災人員是除了災民以外,最直接接觸大量輻射塵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的護理人員們,您準備好了嗎?各位的輻射處理是經過專業受訓呢?還是跟我一樣,只有在課堂上繼續教育積分課程呢?在日本福島核災發生一週後,衛生署在三軍總醫院辦過一場輻射傷害緊急演練,當時有急診一線人員詢問:「若日本撤退,來了大量傷患,若台灣核一、核二廠放射性物質外洩,所有的傷患集中在醫學中心,足夠容納嗎?若北部傷患須撤退到中部,中部醫學中心夠容納嗎?」
當時衛生署醫事處三科科長劉明勳只含糊地回應,國內現在沒有災難,不應過度恐慌。
◎ 陳建宇
(2013.3.1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661057)
...十年後的今天,為什麼台灣民眾居然會天真的以為,經過五大科的崩壞與醫學美容的濫觴後,一旦核災來臨,還會有前仆後繼的醫師和護理師烈士,繼續為民眾健康與死亡前的最後尊嚴把關...第一線的醫護不僅沒有充足防輻設備,更無相關專業知識做後盾...▲morpheus贊曰:
(作者為麻醉科醫師)
與SARS相比,核災更可怕。
一、輻射無色無臭無味無聲無息,除非靠輻射偵測器才能感知。但是站長猜測台灣的醫護人員之中絕大部分沒有親眼看過可以立刻顯示數值的輻射偵測器(不是體外輻射劑量佩章),也不知道執業醫療院所的輻射偵測器與防護裝備的數量、位置甚至使用方式。(如果麻醉醫師必須為帶有體內或體外輻射污染的病人插氣管內管,能用哪種個人防護裝備?該裝備能提供身體哪些部位、何種程度的輻射防護?)
二、台灣若發生核災,被曝人數可能以萬、十萬甚至百萬計;感染SARS的人數與之相比只是小兒科。
三、台灣若發生核災,附近的醫療院所(包括核災急救責任醫院)及病人後送機制可能全部跟著失能停擺,無法逃難的病人難以撤離卻無人照護;不是像SARS爆發時關個幾間醫院就能防堵。
四、台灣的醫護訓練中,與輻射相關者只占了很少的部分,輻射偵測與除污、輻射的病理學、輻射傷害的急救則幾乎是空白。對照之下,醫護人員在學時雖然不一定學過SARS,但至少知道病毒是什麼,也有基本的感染控制觀念(可是依舊為SARS付出了慘痛代價)。
五、醫界目前對於輻射傷害的了解太少。日本東京大學附設醫院的菁英對於輻射傷害一樣束手無策(請參考《千紙鶴的眼淚: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
六、〈核災輻傷處置 護理人員不想當烈士〉一文中,劉明勳科長的回應暴露可怕的心態:衛生署及原子能委員會以全國人民為賭注,賭台灣不會發生核災(或嚴重低估核災的可能性與影響範圍),所以在規畫核子事故輻傷的緊急因應計畫與輻災演習時過於樂觀,沒有要求學校與醫療院所進行適當的輻射相關教育訓練,沒有要求醫療院所購置足夠的輻射偵測器與防護裝備等。
請大家回想十年前台灣SARS爆發時的慘狀。十年前台灣的醫療無法應付SARS,現在與將來更沒有本錢應付更可怕的核災。等到核災發生,恐慌也無濟於事了。
在此呼籲台灣全體醫療人員站出來反核,不要再放任政府豢養我們無法掌控的隱形惡靈,以免醫療人員在核災發生後又成為忠烈祠裡枉送性命的英靈。
▲相關連結: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爆發SARS,千餘人遭無預警封院
(衛生署)核災急救責任醫院
《千紙鶴的眼淚: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
看不見的炸彈 みえないばくだん ちゅうごくご(繁体字)
【最新上線】彭明輝:為了核四而玩命,值得嗎?
核電解密報告一:新臺幣焚化爐——核四如何燒掉你的荷包及未來
Nuclear power: The dream that failed
Sunny uplands: Alternative energy will no longer be alternative
總統,你知道用過的燃料棒在哪裡嗎?
賀立維(核子工程專家,曾任職於行政院原子委員會核能研究所)談論核四議題 錄音檔&逐字稿
誰說福島核災沒死人(劉黎兒)
柯文哲驚爆 台大沒有核化災應變方案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40306/355897/
柯文哲︰核災病患 台大也沒能力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7/today-life9.htm
「柯文哲醫師說,他當台大十七年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寫不出核化災方案,台大遇到輻傷病人的做法就是『病人不要進來,沖一沖,轉送三總』。」
Posted by: morpheus | 2014.03.07 at 10:10
對於台灣某位麻醉教授的挺核,站長只能說:留待歷史公斷。
Posted by: morpheus | 2018.10.14 at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