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自由時報有則新聞是中國信託(Chinatrust Commercial Bank (CTCB))的客戶指控該銀行「未誠實告知」、「沒有專業品質」。站長看了之後心有戚戚焉,覺得該客戶並非無的放矢。
站長家在幾年前因為親戚的因素而在中國信託開戶,並陸續透過該帳戶買了一些共同基金。理財不是站長的專業,所以基金的操作績效普普通通。反正站長也不求大賺,績效比定存利息高就好了。
這家銀行很奇怪,理財專員每隔半年到一年就換一個。(不知是否因為站長不是投資大戶,還是「專」字不含時間因素在內?)而且理財專員要走時常常是「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拍拍屁股就走人,連聲招呼都懶得打。
約一年前,又換了一位理財專員。這位陳姓理財專員很積極遊說站長換掉目前的基金組合。他列出一些建議購買的基金,其中包括「╳╳╳╳╳全球科技基金」。站長滿腹狐疑地問:「最近報紙說不看好科技基金耶?」陳姓理財專員很有自信:「最近還會有一波漲幅,blah blah blah...。賺15%就可以出場了,你相信我,該出場的時候我會通知你出場。」
站長看他講得胸有成竹,不疑有他,從他建議的基金中約挑了四分之三,簽下「共同信託基金申購書」,還買了一些定期扣款數年的保險。
站長在下單當月想用中國信託的網路銀行查看基金績效,可是只能看到「網路連線已經重置」的訊息。以前並沒有問題,站長猜測是網路銀行的程式碼被改過了,於是寫e-mail去反映。回函中連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都分不清楚,只是虛偽客套的照本宣科(boilerplate):「...很抱歉此事造成您的困擾,特以此信函表達本行之歉意。優質的服務品質一直是本行長久以來致力追求的目標,我們亦堅信,唯有“無微不至”的服務才能使客戶滿意,本行相當重視 閣下反應的問題,已請相關單位依客戶需求及效益研究改進。希望 閣下本著愛護之心繼續給予本行支持及鼓勵。造成不便,敬請見諒,謝謝。」
(「重視」?「研究改進」?站長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感受到。)
下單後,陳姓理財專員有時會以電話回報基金績效。過了一個月之後,陳姓理財專員似乎是人間蒸發了,從此杳無音信。站長平日忙得天昏地暗,等到有天猛然想起,上網查基金績效:嘩!滿江紅!賠得最慘的正是「╳╳╳╳╳全球科技基金」。
又過了兩個月,中國信託打電話來了。不過這次不是陳姓理財專員(更不是于右任、吳三連、趙麗蓮或伍子胥),又換人了。這位新的理財專員建議站長買其他基金,站長很客氣地回答:「我會考慮看看。」
站長講完電話,馬上在中國信託網路銀行下單將所有基金贖回。等到損失慘重的基金換成現金,站長將中國信託帳戶裡的錢全部轉到台灣銀行的新開帳戶,中國信託的帳戶裡只留下足夠將來扣繳保險費的金額。完成這次「從中國錢進台灣」行動之後,中國信託對站長而言實質上已經是拒絕往來戶。
「共同信託基金申購書」中當然都有「風險承擔及預告」:「委託人為信託之運用指示前,應確實於合理期間詳閱各該項信託運用之相關資料及其規定(包括但不限於基金公開說明書),並瞭解其投資可能產生之風險:包括但不限於運用標的可能發生之跌價風險、或匯兌損失所導致之本金虧損,或運用標的暫停接受贖回及解散、清算等風險。且委託人承諾其係基於獨立審慎之投資判斷,而自行決定各項運用並向受託人為指示。」
站長不解的是:
- 外行的銀行客戶能感受到的風險,理財專員卻感受不到。這算哪門子的專業?還是理財專員藝高人膽大?(──反正萬一摔死也是客戶摔死。)如果將銀行客戶與理財專員換成是患者與麻醉醫師,那麼麻醉醫師恐怕會被告到雞飛狗跳。
- 為何銀行要求客戶簽下「共同信託基金申購書」或「信用卡約定條款」時,從來不用逐項解釋,但是麻醉醫師在說明麻醉同意書時就必須「盡相當的說明義務」?
- 為何銀行的客戶簽名同意之後,銀行就不必再負其他責任,但是即使麻醉後出現的併發症已在麻醉前說明過了,也明明不是麻醉醫師的過失,麻醉醫師卻仍然可能需要割地賠款?
- 為何台灣的醫師得收集倫理學分,而幹盡狗皮倒灶的事的銀行理財專員卻不用上倫理課程?
理財專員實在是比麻醉醫師好當太多了。
中國信託的專業形象,在站長眼中已經破產了。如此不肖的理財專員,簡直是小紅帽故事裡的大野狼,在專業理財的外衣下幹的是合法詐騙的勾當。以個人及銀行的獲利為己任,置客戶利益於度外,如此「理財專員」者,專門拿客戶的錢來增加自己收入的銀行雇員也,專業何在?最近看到世界各地聰明過頭的大銀行一家接著一家倒閉,站長的反應很無血無目屎:「自作自受,倒了最好!」
這幾天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三鹿牌兒三聚氰胺引起軒然大波,站長又有了新的體會:中國(China)加信託(trust),簡直是矛盾修辭法(oxymoron)嘛!遠離中國以策安全──這才是台灣人要走的路。
話說回來,惡質理財專員的話術,比起馬先生在競選時說過的「燒成灰也是台灣人」、「股市上看兩萬點」、「六三三」政策、「準備好了」、「馬上好」,鐵定只能甘敗下風。
準備好了?意思應該是已經準備好很多位余文吧?不為余文,無以報先生。犧牲了一個余文,還會有千千萬萬個余文。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公路總局長陳晉源、衛生署前署長林芳郁...,下一個余文是誰呢?
▲相關連結:
安慰一下站長,錢再賺就有了,人的生命很難失而復得。在下一直以身為麻醉科醫師為榮(即使是在台
灣這種對麻醫如此不友善的醫療環境中;即使在下的鄰居是一個年收入破五千萬的牙醫師;即使內人常抱怨
為什麼我的月薪如此讓她沒面子,入了這行已有十年,這是我少數至今不變的想法。),因為麻醉科醫師天
天都得要經歷,並且進行這種「失而復得」的重大工程,這比那些銀行理專要強的多了,不是嗎?
正如日本作家海堂尊的小說「巴提斯塔的榮光」中,天才CVS醫師桐生那句「為了救病人,我必須先把
病人殺了。」(中文版可能不是這樣翻的,但大意差不多。)是一樣的道理,為了讓最終的醫療目的能夠達
成,麻醉科醫師要剝奪-至少是部分的-開刀病人的生命表徵,就這方面而言,和殺人僅只是程度上小小的
不同罷了。要暫時保管別人最寶貴的東西,待適當的時機再交還與他,這項工程當然要事先詳細的告訴當事
人,(君不見現在自來水處停個水都要貼好幾天的公告?)。或許麻醉科醫師的天性就是不習慣、不擅長
與病人做vocal communication,但在現今這個年代,不做到此點的醫師,就沒有資格要求得到病人的
尊重。在下最佩服的就是北部某醫學中心的某位女麻醫,每次術前訪視,總能不厭其煩地和病人解釋的鉅
細靡遺,我常在想,如果我身為病人,碰到了這種麻醫,就算後來出了什麼併發症,那我也甘願。不過這
種麻醫在台灣應該是鳳毛麟角吧。
將「無過失責任主義」導入醫療爭議或訴訟,應是先進國家的趨勢,畢竟處理的是人命問題,又牽涉
到專業性、不確定性極高的醫療領域。雖然在台灣這個做什麼事都半弔子的地方,這種現象會讓醫師做的
很嘔,但既然進了廚房就不能怕熱,不只麻醫,所有的醫師都要有此覺悟才行。在那些配套措施和制度尚
未合理的現在,多多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識,不然多多認識幾位「有力人士」,再不然就盡可能的把麻醉紀
錄單和同意書寫詳實些,多少對自己的行醫生涯會有些幫助的。
最後再補上一句Humphrey Bogart 對「專家」的定義:當你覺得不喜歡你的專業時,仍然要有最佳
的表現。平常發發牢騷有益心理健康,但在牢騷後還是要記得:我們是病人生命的守護者,能把病人搞的
半死不活最後又讓他平安出手術房的,捨吾輩誰人為之。願與各位同好共勉之。
Posted by: masui | 2008.09.30 at 09:39
唉~~ 理財專員就是"打著領帶的菜籃族"
Posted by: Xeno | 2008.10.30 at 20:47
受害者哭訴 理專行徑惡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6/today-e8-3.htm
Posted by: morpheus | 2009.02.26 at 10:13
金融風暴教訓 慎選銀行理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3/today-e17-2.htm
「多數理專習慣報喜不報憂,幫客戶投資賺了錢,就不斷地打電話報喜,但虧本就跑了,不敢面對客戶,甚至有理專為了衝業績,昧著良心把不適合的商品賣給客戶,例如賣十年的連動債給七、八十歲的銀髮族。」
Posted by: morpheus | 2009.09.03 at 13:20
牙醫錯信理財員 7年虧數億還背債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30/today-so2.htm
Posted by: morpheus | 2011.08.30 at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