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11,台視新聞)
(轉載自http://www.ttv.com.tw/096/06/0960611/09606114786402L.htm)
【報導記者:曾雨薇】拔牙竟然意外變成植物人!一名少婦生產完一個月,上診所拔牙,牙醫才剛打完麻醉針,少婦就突然瞳孔放大,腦部缺氧最後成為植物人,家屬無法接受事實,一狀控告牙醫業務過失重傷害。看似簡單的拔牙手術,其實潛藏許多危機,您不得不小心!
(略)
▲morpheus贊曰:
有人說:一踏進醫療院所,危機就此開始。SARS流行期間,民眾忽然發覺「醫院是危險的地方」,等到流行過沒多久,也就忘了。
「牙醫才剛打完麻醉針,少婦就突然瞳孔放大」?就算是最嚴重的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也不會馬上瞳孔放大。
拔牙「看似簡單」嗎?好像是,不是有英國人自己拔牙嗎?站長還記得小時候阿嬤用線拔站長的乳牙。不過就站長長大後的拔牙經驗,拔牙只是「看似簡單」,其實沒那麼簡單。局部麻醉和靜脈麻醉,看起來也都很簡單,不過「看似簡單」並不代表全無風險。
看到第二段的常用句型,站長不由得懷疑記者是不是用了類似「雜誌專訪產生器BETA」的「新聞報導產生器」?台灣的新聞報導很喜歡灑狗血、搏感情,在報導醫療糾紛時強調患者與家屬的悲情已經是標準動作(各位可參考「2111萬事件」與「14牙事件」),下筆之際常一面倒地未審先判,對於事實真相往往興趣缺缺。(很可能也是因為許多記者根本就缺乏追求真相的動力與能力吧?)
「家屬質疑牙醫事先沒有照X光」?這和這次意外有什麼關係?「沒告知產後打麻醉風險」?這就更難理解了。「注射麻藥速度和計量都超過標準」?不知是有真憑實據還是亂槍打鳥。「麻佳因(Marcaine)」(學名為bupivacaine)是局部麻醉劑中毒性較高的,所以它的仿單中註明應以每分鐘25-50 mg的速度緩慢注射——可是牙醫師一般不用麻佳因這個藥。站長手邊還有「苦息樂卡因(Xylocaine)」(學名為lidocaine)的仿單,無論是傳導麻醉、浸潤麻醉或表面麻醉,仿單上並沒有關於注射速度的建議。
「低調」一詞已經成為台灣記者的口頭禪之一了。記者們好像是認為:每個人只要被記者提問題,就該像小學生被老師問問題得乖乖立正站好知無不言。
這篇報導在台視新聞網頁上還有一張新聞照片,左上角有個大大的紅底白字「獨家」。唉,「獨家」!看到「孕婦不宜拔牙」的標題,站長希望記者以後要教育民眾「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麻醉」!
▲morpheus註:
致曾姓記者:
是「劑量(dosage)」,不是「計量」。
▲相關連結:
如果父親的遭遇,不再重覆的發生在別人身上,老人家九泉之下,也應該感到欣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