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不符 張家在美有錢買不到油
(2005.4.12,PChome新聞╱TVBS新聞)
(轉載自http://news.pchome.com.tw/life/tvbs/20050412/index-20050412143600392342.html)
(略)
照美國醫療團隊的說法,張家的孩子應該用油,大家接下來的疑問就是,那麼張家為什麼不直接在美國買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美國買不到。明大醫療團隊喬那斯:「羅倫佐油,只有經由一個研究機構核准過的病患才能取得。」
(略)
▲健康人權
☉陳耀昌
(2005.4.2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22/today-o2.htm)
(略)在同一醫院內,有些民眾一床難求;有些民眾則可以長期居留加護病房,顯然全民健保的優異給付,造成了少數強勢病人的過份要求,如何不造成「強勢病人」vs.「弱勢病人」的新階級,就成了健保局與醫師們的新課題。
(略)
▲真的是全民賤保嗎
☉澳洲執業醫師
(2005.4.25)
(轉載自「我不爽健保局」留言版)
最近為了健保的問題,醫師被迫走上街頭,健保局、民眾兩面抨擊,加上媒體拚命潑狗血大力炒作,整個事件炒得沸沸揚揚,不由得為台灣的同業感到委屈。
健保黑洞怎麼好像填都不滿,基本來說,台灣健保一開始就包含得太廣。
不是我給自己的祖國漏氣,台灣算還在發展中國家,每人年平均國民所得才一萬三千多美金(94年 $13775,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比起歐美國家及澳洲每人三萬以上要來得少,可是其健保涵蓋範圍卻比這些國家要來得廣,例如:牙醫診療,國民境外醫療給付,和藥品的補助等。經費比人家少,要做的事比人家多,光制度本身的設計,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好比拿阿里山的小火車去高鐵的鐵軌上開一樣,載得了人,能跑得動就已經不錯了,至於要像新幹線的列車那麼快捷舒適,那太苛求了吧。
在美國和澳洲,Dental(牙醫診療)算是奢侈的醫療費用,健保是不給付的。在美國找工作,所有的人要求的第一個福利不是員工分紅,而是要雇主會幫你保牙險,在澳洲則是要自己買保險或自費看牙醫。
在國外牙醫的診療是非常貴的,曾經有一次我去看牙齒,只是簡單地洗牙、塗氟、照X光,二十分鐘不到,就要收近澳幣$100(NT2450台幣),恨得我牙癢癢的(可能是剛洗完牙的緣故),怪自己當初沒事為什麼成績那麼好,幹嘛不考差一點去讀牙醫系,讀得時間短,賺得比我們多(同台灣一樣,住院醫師的薪水少得可憐)。如此高的診療費,國外的健保沒有辦法支付。雖然牙痛痛起來要人命,但畢竟沒有人因為牙齒痛而痛死的,所以國外的健保不給付牙醫,民眾必須自費。
至於境外醫療給付,國外的健保也是不負責的。在本國境內,本國的健保當然要保障你,可是出國是個人意願,不管是留學、旅遊還是工作需要,都是自己決定的。既然是自己決定,當然要自己承擔風險,怎麼可以讓健保幫你負擔。
在澳洲,民眾出國要自己買旅遊健康險,萬一在國外發生什麼意外,需要看病住院,才有保險公司幫你打點。只有到有Reciprocal Health Care Agreements(相互健保協議)的國家,如紐西蘭、英國、愛爾蘭、瑞典、挪威、荷蘭、芬蘭、義大利、馬爾他這幾個國家,才能享有健保,不過也只有補助住院的費用(例如在這些國家發生意外,需要住院或開刀治療),其它如門診、影像和病理檢查及藥品的費用等,還是要全額自付(例如感冒去看醫生),如果有保險的話,則是保險公司負擔。中華民國的健保實在是慷慨大方,居然連健保都包到國外去,漏洞怎麼可能不越補越大。
健保慷慨的地方還有一些歐美國家未納入健保的藥品,比方說:治療青春痘(Acne Vulgaris)第一線的藥膏如Retinoids(包括Adapalene, isotretinoin, tazarotene, tretinoin),和Anti-bacterials(包括clindamycin, erythromycin),和Keratolytics(包括 azelaic acid, benzoyl peroxide),以及針對女性患者的賀爾蒙治療(cyproterone containing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 例如 Diane)等,在台灣它們被列入健保給付的項目,台灣的醫生開這些藥,健保會補貼你。但是這些項目在澳洲則被排除在PBS(Pharmaceutical Benefit Schedule 健保藥品補助清單)之外,病人要全額自付。第二線的藥物,比較貴的oral retinoids(口服A酸)如 actretin, isotretinoin,及抗生素如doxycycline, minocycline(因為口服抗生素必須是處方籤)被列入在PBS的補助項目,但是醫師必須先開過第一線的藥,讓病人自己掏腰包,使用後,效果不彰或無成效才能開第二線健保補助的項目。第一線藥物不補助的原因同上,因為有青春痘的人太多了,青春痘雖然會讓人變醜,但不會死人,因此健保不補助。
在台灣,避孕藥Diane被納入在健保裡,是婦產科常開的藥,因為它除了避孕的效果之外,還可以治療青春痘,可是價格比其它的避孕藥貴很多,平均一粒8.5台幣。在澳洲,這樣的藥算是奢侈品,因為單純以避孕的效果來說,所有的避孕藥都差不多,因此澳洲的PBS只補助便宜的避孕藥如 microgynon, levlen, brevinor, sequilar, triquilar, trifeme等,不補助Diane。女孩子如果愛漂亮,怕長青春痘就得要花錢買比較好的避孕藥。畢竟健保是保你健康,不是保你的青春美麗,滿臉豆花雖然難看,但勉強還是可以活得下去,比較起來,台灣的健保大方多了。
其他的還有止咳化痰的藥(例如:dextromethorphan, bromhexine),這些是治標不治本的東西,不信你問哪個醫生自己感冒的時候會吞一堆花花綠綠的藥丸,大家都是多喝開水,頂多發燒的話吃個撲熱息痛 (paracetamol)。在國外所有止咳化痰的藥幾乎全是成藥 (OTC – Over the counter)(除了 Codeine和pholcodine,因為屬於opioid(類似嗎啡的鴉片類)必須處方籤才能拿藥),病人有需要,自己去藥房買。在國外很少醫生會特地開藥止咳,因為咳嗽是一種病徵,不是一種病。如果只是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是自然的現象,病毒過了,症狀自然就會好,除非咳到不能睡覺,否則在很少醫生會開這類的藥。雖然止咳化痰的藥很便宜,但畢竟也是醫療資源。
相較於國外的健保,台灣的健保對於藥品的補助高過外國許多,此外整個藥品的補助規範也不符合社會經濟學。
比方說健保一開始的制度:低於一百元的藥,健保完全補助,不用任何藥費部份負擔,一百塊以上的藥物,以一百塊為單位多加二十元,以五百元以上為上限,最多要付一百元,也就是說健保至少要幫你出80%以上的藥費,而且不管怎麼,最多只要付$100。
照理說便宜的藥,大部份的民眾都出得起,應該讓前來看病的民眾來支出,這樣才能節省健保的資源,可是怎麼會全民健保變成大家都有獎,來看病,一百塊以下的藥免費送給你,一百塊以上一到二折,買到算是賺到,難怪一大堆阿伯每天沒事去排隊看醫生領藥。如此已失去健保救急不救窮,保障醫療品質的原本意義。
相較於澳洲的健保,藥費的補助只針對高成本的藥品,處方藥品售價澳幣$28.6以上(台幣NT700),民眾最多付澳幣$28.6,差額由健保補助,例如降膽固醇藥lipitor 80 mg 30顆,無處方市價澳幣$112 (台幣NT2744) ,因為有健保補助,只需要付澳幣$28.6(台幣NT700),剩下的健保幫你支出。
如果處方藥價低於澳幣$28.6,則必須民眾自己付,例如抗生素, Rulide 150 mg 10顆, 定價澳幣$16.15 (台幣NT396),則民眾必須全額自掏腰包。700和100,比較起來差很多吧!外國的月亮不見得比較圓,澳洲的健保對台幣700元以下的藥品完全不補助,台灣的健保和它比較起來,實在是慷慨許多,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到底哪個地方應該被稱為福利國。
當然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是有錢人,可以負擔得起這麼貴的藥品部分負擔,對於經濟上的弱勢族群,例如低收入戶、身心殘障或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健保有義務要盡到其保障基本健康的權利。在澳洲,這些經濟上弱勢的族群,所有的處方藥都只要自付澳幣$4.6(台幣NT112)。
此外還有所謂安全網 (Safety Net) 的設計,一般民眾若一個年度內購買藥物的部分負擔金額超過澳幣$1000(台幣NT$24500),則之後這個年度所有的藥費部份負擔都以澳幣$4.6 (NT112) 來計算。而經濟弱勢族群一年內購藥金額若超過澳幣$500(台幣NT12250),則之後這個年度所有藥品完全無部份負擔,如此以保障身體有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高膽固醇、心血管性疾病,這些經常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出現的疾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病患。注意:這安全網是一個年度一個年度來算的,也就是說下一年度開始,你還是要買藥買超過澳幣$1000($500 弱勢族群),才能再享有安全網的優惠。
你可以想像,一年之內,自己要先出錢,吃了台幣24500的藥之後(幾乎是很多人半個月到一個月的薪水),健保局才會開始補助你,讓你吃藥吃得便宜一點,不過還是要每次收你台幣112元。由此來看,有些人戲稱台灣的健保是全民賤保,我則是相當的不以為然,含牙醫,含境外保險,藥品補助範圍廣,藥品100塊以下不要錢,一百塊以上只要一兩折,而且最多自付不用超過100塊,相較已開發的國家,這是五星級的全民健保,連作夢都想不到。
健保把餅做得太大,而且又要便宜賣,賣完之後,算一算不夠成本,就對做餅的員工說,現在入不敷出,為了經營下去,只好從你們的薪水裡扣,這樣公平否?
健保需要永續經營下去,因為那是全國人民最基本的健康保障,如果這個制度本身就是個黑洞,那不管怎麼填也填不滿。
▲morpheus贊曰:
張家三兄弟的事在官方網站及網路諸多討論區上引起很多口誅筆伐,但站長最近太忙,無暇在本站探討此事。現在引用「身份不符 張家在美有錢買不到油」報導,只是要各位注意張媽媽這句話:「現在大概是花了100多萬台幣,但健軒的移植費用,至少要準備1千5百萬台幣,原本以為3千多萬台幣一定夠用,沒想到來了才曉得美國看病貴得嚇死人」。
是「美國看病貴得嚇死人」,還是「台灣看病便宜得不像話」?上面的「真的是全民賤保嗎」及之前轉載過的「小兒加國看牙記」可以讓大家「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人在福中不知福,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台灣健保的「包山包海」和廉價(或許更該說是「賤價」)誇張到什麼程度?台灣許多民眾(包括上述的張家人)都不知不覺,認為理所當然。「健保=賤保」中有篇文章「真的沒有勇氣停損嗎?」,其中提到:「民眾已經被教育成醫療『無價』」。沒錯。台灣民眾多的是被弱智的媒體或無知的消基會、醫改會之流誤導,以為健保費都被「藥價黑洞」、生財有道的財團醫院、不肖的違規醫院診所吃掉了;卻很少願意深思:
自己的生命與健康真的只值這些健保費?
繳了健保費,就等於為自己的生命與健康買了「全險」?
繳了健保費,就有資格將健保卡當「無限卡」,追求「救本」的快感?
稍微有一點保險概念的人該知道:保險理賠範圍越廣,相對的保險費就會跟著水漲船高。「天下沒白吃的午餐,只有黑心的便當。」台灣的健保以如此低廉的費率撐了十年已經是奇蹟,可是犧牲的不只是醫療人員的尊嚴與所得,還有大家所能得到的醫療品質。請各位認清一件事實:目前的健保費率根本不足以在維持合理醫療品質的前提下「大小病都保」。硬要「大小病都保」的話,除了降低醫療品質,不合理的報酬還會造成醫療提供者只好「柿子挑軟的吃」,奉「危險的病人不要碰」為圭臬。當有朝一日識時務的醫師都只看「不看也不會死的小病」,願意挑戰急重症診治的醫師越來越少,高風險的手術、麻醉...漸漸被醫師視為畏途,是不是剛好與「健康保險」的原始精神背道而馳?民眾賺到可以便宜看小病的機會,卻賠掉急重症的處理時效與存活率,因小失大,還暗自竊喜;這和「朝四暮三,眾狙皆悅」沒兩樣!
沒有人想再回到沒有健保的過去,如同陳耀昌醫師提到的那個可憐的計程車司機先生一樣慘。但是受壓榨的醫療人員已到了爆發的臨界點,醫界的忍耐已達極限。想想台灣醫療費用占GDP的比重,再想想將「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大鍋炒的健保制度媚俗式的包山包海──大家要的是生命與健康的重點式保障,還是貪得無饜的「大小病都保」?
請不要再竭澤而漁了。
▲morpheus註:
paracetamol即「普拿疼」。
▲相關連結:
砸50億解醫療荒 醫:騙猴子把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2/today-life12.htm
「健保問題癥結在於支付制度,只要健保收支不平衡,仍可能另立名目刪減醫院已支出的治療成本,擠壓醫護人員的權益。」
Posted by: morpheus | 2014.02.23 at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