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不公 地區醫院將抗爭
(2005.4.7,自由時報21版)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由於和醫學中心談判破裂,台灣地區醫院協會秘書長謝武吉昨天表示,協會已決定將在廿日下午,以「社區醫療資源公平化分配」為主軸,發動全台各縣市基層醫療院所醫護人員至少三千人,上街頭抗爭,也歡迎區域醫院人員參加,該會同時放話,基層院所這次會有更大的動作,因為他們一定要求生存。
(略)
▲健保局又破洞 醫界積欠三百億
健保局近期將展開追討 至於向銀行借貸之三億利息 則尚未決定是否追討
(2005.4.13,自由時報10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3/today-life6.htm)
【記者魏怡嘉、羅碧╱台北報導】實施醫院總額以來,健保局溢付醫院醫療費用長達兩年之久,卻遲遲無法執行結算,多付給醫院的錢要不回來,截至目前為止,醫界欠健保局近三百億元,健保局被迫向銀行借貸,利息支出已達三億多元,全民埋單。
(略)
▲醫界欠債 立委怪罪健保局
直指總額制設計不良 即使溢付 醫院也快撐不下去了
(2005.4.14,自由時報9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4/today-life2.htm)
(略)不能一方面要醫界不得拒收病人,另一方面在醫界診治完病患後,又拿點值打折跟醫界追回原本溢付的暫付款,很多醫院都已經把錢用在支付醫護人員薪水、獎勵金及添購設備上,健保局事後才說要用浮動點值追回原來的費用,試問醫界要如何生存?
(略)
▲須還百億 地區醫院叫慘
健保局同意動支SARS基金補助 但溢付的錢還是要追討
(2005.4.15,自由時報10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15/today-life4.htm)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醫院總額結算,地區醫院表示,地區醫院九十二年及九十三年,共要還健保局將近一百億,將有一百多家地區醫院撐不下去,面臨倒閉的命運,尤其有些遍遠地區只有一家地區醫院,一旦倒了,附近居民方圓數十公里將無醫院可提供急診。
(略)
▲醫療奉獻獎得主願以獎座 換免受總額之害
(2005.4.20,多維新聞╱中央社)
(轉載自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Health/cna_2005_04_20_08_51_54_155.html)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日電】醫界發動歷來最大規模的萬人遊行,在醫師白袍或護士服身影中,若瑟醫院引人注目,因院方共有七人獲得醫療奉獻獎,包括外國籍及本國籍神父、修女因年邁無法走上街頭,這些淡泊名利的醫師表示,寧可退還醫療奉獻獎座來救醫院。
(略)
▲華佗也該共體時艱!
☉林泉利╱北縣新店(國中教師)
(2005.4.20,中國時報)
(轉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042000352,00.html)
(略)我們不敢說醫生們貪求無厭,但我們要說醫界這種逼衛生署就範的惡例一開,倒楣的還是升斗小民,因為健保費用只有趨向漲價一途,請問扁政府有何德政可言?
門診醫師們抱怨「一天看三十個病人,月薪只有七萬」,拜託,依現在大多數診所的規則是排隊一小時、看病兩分鐘,也就是一天看一個小時病患,一個月就可領七萬元高待遇?有哪一個行業可以比較?(略)
▲底薪400元?醫師:我要納勞基法
(2005.4.21,新浪網╱聯合新聞網)
(轉載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2/93/58/12935802.html?/politics/20050421.html)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數萬名醫師昨天上街頭,醫生環境真的每下愈況?勞委會最近接到某醫師陳情,指某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每月底薪只有400元,主要收入靠看病人按件計酬抽成,「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沒薪水」,凸顯醫院財團化的結果,醫生不再是強勢勞動者,希望勞委會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
(略)
▲突破醫療院所的困境
☉謝文輝(醫師公會全聯會420醫界萬人大遊行總幹事)
(2005.4.21,蘋果日報)
(轉載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50421&art_id=1725289&ShowCat=836825&NewsType=twapple&loc=TP&Header=)
(略)
當你承包一個公共工程,原本預算額度是100元,現在卻要求你先做,完工3至6個月後結算,屆時支付90元?80元?或70元?無人知曉。這是一個多麼荒謬的遊戲規則!這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運作的制度!更悽慘的是近日健保給醫院的暫付款有些低達每點0.7幾,幾乎所有醫院都必須借款貼補才發得出薪水。這種情況只要持續三個月,通常銀行就會抽銀根,醫療院所馬上周轉不靈、關門倒閉。
(略)
▲停止健保壟斷
☉林世崇
(2005.4.2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21/today-o3.htm)
健保,真的是成功的社會福利政策嗎?
以加拿大為例,他們的健保福利政策,使得醫療費用劇增,因此限制醫院診療項目的實施,病人重大檢查,例如心導管、核子掃描,都已經排到數月之後。有些等不及的病人,只好自掏腰包,飛到鄰近的美國接受檢查或治療。筆者在美進修期間,就曾碰到這些例子。
(略)
筆者認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健康與醫療有決定及選擇權。在公平競爭原則下,應該開放同等就醫項目的醫療保險市場,各家保險公司可以推出各種不同的醫療內容及保費,民眾可以依自己的年齡、健康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保險。
(作者為美國心臟學院院士,心臟醫師)
▲醫學生不當史懷哲 起碼要像空姐
(2005.4.21,中時晚報?)
(轉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40421029+94042102+0+183515,00.html,連結已失效)
【吳慧芬╱台北報導】「我不求每位醫學生有史懷哲奉獻精神,但求有空中小姐般的服務精神。」對「我不爽健保局」網站在醫界發燒,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認為,這是健保制度實施,使醫師面臨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結果。
(略)
▲醫師由奢返儉難
☉洪浩唐(自由作家)
(2005.4.22,蘋果日報)
(轉載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50422&art_id=1727930&ShowCat=836825&NewsType=twapple&loc=TP&Header=)
(略)
醫師的收入到底多少才合理?如果在他們被質疑當天不顧病患權益而集體「休診」時的辯駁是:醫者也是「平凡人」,理當享有遊行抗議的基本人權時;那麼在論及收入時,為什麼又要把「出國、換車」當作是生活上的「基本開銷」呢?也許有人認為,一位執業醫師的養成過程不易(競爭激烈的大學入學考試、比其他科系更長的七年修業年數、更昂貴的學費、更嚴苛的實習過程),所以他們的收入「理當」高人一等,特別是長久以來,醫師在整個社會結構中也的確是位於收入相對較高的族群。
(略)
▲健保爭議與420醫界抗爭之我見
☉李秉穎(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
(2005.4.22,GQ的兒科小棧╱醫藥論壇)
(轉載自http://tmn.hinet.net/pinging/COMMENT/CO038.HTM)
1. 民眾與新聞媒體不應認為醫師沒有抗爭的權利
很多媒體爭相報導抗爭行列有些醫界相關人士帶著名牌、掛著金鍊子,並根據這些現象認為醫師很有錢、沒有抗爭的權利。這類說法忽略了一個事實:任何行業如有不公現象,該行業人員都有抗爭要求正義的權利。健保局罔顧醫院經營的困難,把醫院診所完全依照健保規定申報的費用任意刪減,這是違背社會正義公平原則的霸道作法,過去健保局以任意核刪個案給付為手段,今日總額制度下則任意調整點數。試問,商業行為出現這種情形時,我們可否說受損的一方很有錢所以不能要求賠償?我們是否認為只有窮人才能抗爭?我們是否認為富人很有錢,所以國稅局可以對他們任意加稅(反正他們也餓不死)?
(略)
▲民眾、健保、醫療三贏
☉陸希平(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
(2005.4.25,蘋果日報)
(轉載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50425&art_id=1734023&ShowCat=836825&NewsType=twapple&loc=TP&Header=)
(略)
▲衛生論衡》當醫奉獎得主走上街頭
☉張耀懋
(2005.4.25,蕃薯藤新聞╱聯合新聞網)
(轉載自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638254.shtml,連結已失效)
(略)
同樣走上街頭,同樣訴求生存,醫奉獎家族在此醫病關係緊繃的時代走上街頭,透露的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軍教課稅 再度觸礁
(2005.5.9,聯合晚報)
(轉載自http://www.udn.com/2005/5/9/NEWS/NATIONAL/NAT1/2664954.shtml)
【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軍教免稅取消案再度觸礁。由於教育部配套方案至今仍無共識,立委抨擊行政院內部協調無方,因此提案暫緩審議。在立委要求下,國防部和教育部允諾在10天內提出配套方案,屆時再審議取消軍教免稅案。
(略)
▲92、93年度醫院健保欠費 暫緩追討
謝揆要求衛署及健保局年度開始就要精算給付點值 且體質不良的醫院應淘汰
(2005.5.21,自由時報8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21/today-life2.htm)
(略)
▲醫師肝衰竭 心肝兒子救命
累倒手術房 兒子休學回國 捐了65%的肝 榮總骨科醫師陳全木感動重生
(2005.5.3,自由時報10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3/today-life2.htm)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今年四月,當逾萬醫護走在街頭捍衛權益時,榮總外科病房中,積勞成疾、仰賴兒子割肝救命的陳全木醫師,卻剛從鬼門關走過一回。昨天,台北榮總為這名同事眼中的「拚命三郎」慶生,面對遠渡重洋回國捐肝的兒子,與一路以來全力搶救的同僚們,感激與感動讓陳全木忍不住哽咽落淚。
(略)
▲超時工作 多數醫師 賣命賺錢
(2005.5.3,自由時報10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3/today-life3.htm)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很多人欣羨醫師的高薪,但醫師經常必須超時工作,健康因而亮起紅燈,去年由全國十三家醫療院所組成的「環台醫療策略聯盟」,就曾對四百位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近六成的醫師工作超時,其中超過一成四每天工作逾十三個小時。
(略)
▲醫師收入 大落價
(2005.5.25,民生報)
(轉載自http://udn.com/search/?Keywords=%C1%7E%A4%F4&searchtype=udn&imageField.x=12&imageField.y=8)
(略)
▲船長的願望 當引水人 月薪50萬
象徵船員最高榮譽 今年45位船長報名資格考 爭取重回陸上工作
(2005.6.4,自由時報A5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4/today-life3.htm)
(略)
他說,若有機會當引水人,月薪至少比現在多一倍;他的海上資歷超過二十年,上一趟出海長達十四個月,這二個月下船才匆匆準備考試;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狀況對討海生活越來越吃不消,討海人常說「一分錢、三個浪」,這樣算算,賺一趟跑船收入,要經過多少浪啊?但他也強調,引水人其實也是賺勞力錢,一次當班就是二十四小時,碰上天候不佳,還是要領港,風險很大,他認識很多引水人做了三年就頭髮全白了。
(略)
上個月才從船上摔落,胡延章對於外界只在意引水人薪資感到極度納悶,「難道沒有人知道這工作極度危險,且二十四小時隨傳隨到,有點像被應召?」
(略)
引水人代表一個國家,除了近距離與各國船員接觸,進行國民外交外,金南成強調,更重要的是工作若有閃失,輪船撞沈,整個高雄港就必須封閉打撈清理,半年貨物不得進出,國家經濟將受重創。
(略)
▲wadadon贊曰:
遊行尚未登場,敗象已露。有人說台灣醫界有如一盤散沙,420遊行前醫界的風風雨雨證明這種說法並非無的放矢。現在各醫院比的是看誰比較晚倒;健保的財務危機若持續下去,小醫院會比醫學中心更早倒閉,也難怪醫學中心會忘記「唇亡齒寒」的古訓,放不下身段去參加遊行。
遊行結束之後,我才收到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限時寄來的「致 全國醫師的一封信」。這是全聯會吳南河理事長寫的,日期為4月15日(週五)。何以限時信要寄這麼久?不懂。
五月號的「台灣醫界」雜誌封面照片,是全聯會的代表們在420遊行時共同拿著「請總統救救健保」的紅底白字大布條。在這張照片下方的當期雜誌提要裡,其中一項是「420為醫界生存而戰」。
「請總統救救健保」和「420為醫界生存而戰」擺在一起,多麼矛盾。「請總統救救健保」的訴求好軟調啊,全聯會也太「溫良恭儉讓」了。健保議題顯然不是陳總統目前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健保議題已成為政治議題,在現在的台灣社會裡,政治議題的解決常常要靠實力。醫界沒有這個實力,內部又有如一盤散沙;媒體上看不到醫界「顧民眾、救健保、廢總額」的訴求,看到的是「左心室(LV)包包」之類的偏頗報導。如果不是「剛好」有一篇「醫療奉獻獎得主願以獎座 換免受總額之害」報導的話,420遊行的宣傳戰簡直就是一敗塗地。
以後應該還會有類似的遊行,愛之深、責之切,希望醫界與全聯會下次的表現能更好!
勞委會說「醫師...對病人如何治療、用藥,必須考慮病人權益,一般不受醫院指揮監督」,如果不是裝天真無邪加可愛,就是完全狀況外。李秉穎醫師在「重複檢驗不一定是醫療浪費」一文中提到:「...囿於同一次住院做這類檢查會被刪除給付的慣例,醫師們面臨極大的壓力。幾位醫師討論過後,我們一致認為應該以病人的權益為優先。於是冒著被健保核刪、被扣薪水的危險,我們讓這位病人做了三次腹部電腦斷層檢查。」這不是特例,而是醫療院所裡每天上演的固定戲碼。如果醫師的醫療行為「不受醫院指揮監督」,何以為了「考慮病人權益」得冒著「被扣薪水的危險」?倒是請勞委會說說看,那家醫院對於醫師的醫療行為採完全放任制度?規定才多著呢,有時是口頭勸導,有時是以公文指示,更狠的就以電腦程式直接鎖死。至於這些規定,有多少是「考慮病人權益」,又有多少是要避免醫院在畸形的健保制度下不要賠更多錢?說出來會嚇死你!
△空姐論
(姑且假設陳定信院長的話沒有被吳姓記者惡意斷章取義。)
再次聽到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大老唱高調,開示「人定勝天」與「醫學倫理萬能」,我不驚訝(因為今年年初也聽過類似的訓示),不過這次我一樣從頭頂冷到腳底。
基本上兩位大老都是在教我們「反求諸己」的重要性。不過這些訓示恍如來自理想國,一旦傳到台灣這個醫療制度錯亂的國度,卻略顯滑稽。「醫德」兩個字明明已經變質為用以攻擊醫界的武器(就好像「台客」這個詞明明是不認同台灣的人發明的,可是部分不明就裡的台灣人竟成了這個詞的愛用者,肉麻當有趣),但在「惟心論」的說法下,「服務精神」最重要,制度的錯亂似乎再也無關緊要。相形之下,謝豐舟教授所言「一個醫生並不比修理摩托車的老板,需要更多的倫理道德」,務實合理多了。
911事件發生後,加上燃油漲價,機票不但跟著漲價,還多加一項「兵險附加費」;國內航線的機上點心也大縮水。空姐將這縮水的點心端給機上乘客時,乘客會不會耍賴說要吃和以前同質同量的點心?(吃不到還會向交通部告狀?)
我們的病人會。
如果航空公司的廣告上明明寫著「飲料無限暢飲」,內規卻是「空姐如果拿給同一位乘客一罐以上飲料,則扣薪水」,你想空姐的「服務精神」會是如何?
這就是我們的健保局所幹的勾當!
陳定信院長說:「看病該是秉持專業,給病人最合適藥品與檢查,但部分遵此原則的醫師,事後卻被健保局以不必要醫療,刪減給付,還要寫報告書,這種事多來個幾回,難保有些醫師理想不被磨掉。」可惜話只說一半。請問陳院長:被健保局不合理刪減給付時,又該如何?往後又該如何「秉持專業」看病?(不知道陳院長是有專人代勞健保申復呢,還是審查醫師看到陳院長的大名就根本不敢刪減?)
會有醫療人球,罪魁禍首是制度出了問題,而不是「財前醫生變多了」;當醫師的會「失去尊嚴」,主因是制度病了,讓醫師無法「秉持專業」。
「充滿情緒性字眼網站」和「醫師該往錢看、要變成勢利眼」或「財前醫生變多」又有何相關性?這種跳躍性推論令我莫名其妙。
健保制度真的病了。每個人都有生病的一天。醫界大老生病了,可能在被送到急診之前就有一堆主任級醫師在待命。可是其他人(包括一般民眾與及醫界的中下階層與小嘍囉)以後生病去哪裡?一切向錢看的民眾,你們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奇文共欣賞
這次特別轉載國中公民教師林泉利的「華佗也該共體時艱!」與自由作家「給我報報」洪浩唐先生的「醫師由奢返儉難」。他們在字裡行間毫不矯揉做作地透露出「強烈的反醫情緒」,我相信這代表了很多一切往錢看、黑白不分的民眾的想法。(還沒畢業的醫學系學妹學弟們識之!這是在大堂課裡聽不到的。)
簡單講,他們將醫師上街遊行的理由化約為四個字:「貪得無厭」。他們的邏輯是:「醫師本來就已經賺得夠多了,如今賺得比較少(理由?你家的事),醫師們嫌賺得不夠,所以才會有420遊行。」
建議林老師與洪先生先讀李秉穎醫師寫的「健保爭議與420醫界抗爭之我見」與本站的「朝四暮三,眾狙皆悅」。
且讓我來解析「華佗也該共體時艱!」這篇天下奇文:
——「很多醫院將『倒光光』,有這麼嚴重嗎?」
建議林老師,不要只會跟著感覺走。請撥空讀讀本站收錄的文章「醫師的黃昏年代」與新聞「健保總額給付苦果浮現»»健保以來地區醫院倒閉200多家」。(補充:後者是去年二月的新聞。)
——「我們不敢說醫生們貪求無厭,但我們要說醫界這種逼衛生署就範的惡例一開,倒楣的還是升斗小民,因為健保費用只有趨向漲價一途,請問扁政府有何德政可言?」
覺得「醫生們貪求無厭」,就光明正大說出來吧,不用拐彎抹角說。當醫生真的這麼「好賺」,「賺得不夠」時隨便遊行一下就能「逼衛生署就範」的話,我要在此嚴肅正告林老師和洪先生:馬上開始栽培你們的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往醫學系之路邁進吧!(說不定在台灣有一天讀醫學系應該是會比照役男抽籤,不用栽培也無論智愚賢不肖就能讀醫學系了。)
「健保費用只有趨向漲價一途」,完全正確,原因是健保費率太低而且給付項目過多(請參考「朝四暮三,眾狙皆悅」),這種嚴重偏離現實的制度讓外國人瞠目結舌,稱之為「健保烏托邦」。
林老師一定不相信「健保費率太低」。數字會說話,請參考本站收錄的「健保制度之危機與轉機」一文中的數據:「先進國家醫療保險費率,普遍仍較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費率為高 (日本 8.5%、德國 13.8%、法國 19.6%、上海 12%、我國 4.25%);以醫療費用占 GDP 比重觀之,OECD 國家占率普遍在 7% 至 14% 之間 (日本 7.2%、德國 10.7%、美國 13.9%、加拿大 9.2%),均高於我國 5.35%。」
有一個黑色笑話說:闌尾切除術(appendectomy)的費用,在台灣和美國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新台幣,一個是美金。
ORList-drz04在「聯合報記者施靜茹今年不加薪的理由」中說得好:「『健保烏托邦』代表難以想像的好,為什麼別國做不到?就因為台灣用『強凌弱眾暴寡』的手段壓迫醫療業,該付不付,該漲不漲,抹黑哭窮,目無法紀。」
林世崇醫師提到:加拿大的「重大檢查,例如心導管、核子掃描,都已經排到數月之後。有些等不及的病人,只好自掏腰包,飛到鄰近的美國接受檢查或治療。」英國也不遑多讓,「由家庭醫師轉診給專科醫師得等好幾個月,常規手術(elective surgery)更要等半年到一年,不然就自費或到南非開。」請林老師參考加拿大和英國的情形,再回頭看看台灣的就醫效率和方便性,請問在台灣「貪求無厭」的是醫生還是病人?加拿大和英國的醫療院所和醫生是不是全無醫德?
「扁政府有何德政可言?」這句話讓我有如坐了Doraemon的時光機回到幾十年前「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威權時代。何謂「德政」?我不懂。難道現在的國中公民課不教學生「權利與義務對等」,卻還在教「德政」的觀念?
何謂「權利與義務對等」?就是不要「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醫療品質是需要代價的。不過這些並非台灣的主流思潮。
——「依現在大多數診所的規則是排隊一小時、看病兩分鐘,也就是一天看一個小時病患,一個月就可領七萬元高待遇?有哪一個行業可以比較?」
到我家附近的診所看病大多不用「排隊一小時」,不知道是不是我運氣太好。不過這個姑且不論。請問林老師,有那間大牌診所是「一天的看診時間只有一個小時」的?診所聘請的護士與藥師是一天只算一小時薪資嗎?我家附近的診所在正常日的看診時間都超過八小時耶!
——「今天醫界待遇不如往昔,是因大環境使然...我們的醫生既然都懷抱『華佗再世』、『仁心仁愛』,難道就不能與病患、健保『共體時艱』嗎?」
如果一切現象都能以「大環境」三個字輕輕帶過,我想大家都用不著格物致知了。這幾天為什麼台灣會下大豪雨?「大環境」使然!
如果出了醫療糾紛,哪個病人或家屬會「共體時艱」?林老師,您會嗎?洪先生,您會嗎?
我想到之前一些長住美國的寓公偶爾回台灣喊喊「中華民國萬歲!」、「大家要共體時艱!」,喊完之後照樣回美國當他們的寓公。
「大家要共體時艱!」的意思就是:「你們去共體時艱,不是我。」
唉,要別人「共」體時艱多容易啊!如果三不五時就有街友要求到林老師家裡暫住以便親炙林老師的丰采,林老師要不要也和街友「共體時艱」一下?假如林老師認為這種「共體時艱」他做不到,「身為一個公民老師,我的職責就是把學生教好,不管學生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的孩子。」那麼身為醫師的職責其實也是盡其所能診治病人,不管病人是販夫走卒還是王公貴族。但是醫界焦慮的是:台灣醫療的品質與進步已經被健保戴上緊箍咒。之前我提過:台灣已經有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不得不到北京去學習新的醫療技術。中國的部分醫學中心擁有的開刀房設備已經比台灣的好,您知道嗎?一般民眾大多只著眼於健保費、部分負擔,對於這些警訊可能覺得無關痛癢。但是醫界很清楚現行健保制度的可怕後果——「以後生病去哪裡?」
(補充:「華佗再世」與「仁心仁術」這兩個成語是用來稱讚醫生的,醫生一般而言不會「懷抱」這兩個成語。)
接下來討論洪浩唐先生寫的「醫師由奢返儉難」。
該文最有趣的是:「筆者在此也無意去討論現行的健保制度對誰公不公平?」對遊行者的基本訴求「無意討論」也拒絕去了解,結果當然是「牛頭不對馬嘴」。
基本上我同意洪先生所說的420遊行不是那麼「有效」。太多民眾只會跟著感覺走,也拒絕了解醫界的訴求;媒體的偏頗就不再提了。
洪先生的論點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現在的台灣社會還有許多家庭是連孩童的學雜費都付不出的,更別說是出國、換車了!」,其中的邏輯謬誤包括「訴諸憐憫(appeal to pity——以別人的同情心服人)」及「訴諸大眾(popularity——以被廣泛接納為理由服人)」。如果這個一零一句型合乎邏輯的話,它的合理推論之一是:「有人找不到工作,而洪先生還有『自由作家』這個工作,所以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可以找洪先生幫忙;洪先生若不幫忙,就是『不知民間疾苦』。」洪先生以為然否?
「認為自己的收入『理應』比別人高時,...就是他認為有某些行業的收入『理應』比較低──這...是一種對別人職業的歧視」更是言重了。我的收入遠不如林志玲,也比引水人少一截,但我不會認為我的職業比他們的下賤(我想林志玲也不會趾高氣揚地說她比我高尚——雖然我不會走台步)或我對社會的貢獻比他們的少。(這個時候醫師就可以拿「生命無價」來麻醉自己了。)
我有少數幾位外科同事,收入至少是我的三倍。我認為他們的高薪合情合理。他們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技術與近乎病態的完美主義令我自歎弗如,我也不可能花那麼多時間去照顧病人。(有時候我會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家人?)但是只要我的工作表現合於標準,他們不會因為薪水比我高很多就「歧視麻醉醫師」(因為他們的專業不是麻醉這一行),我也不會因為他們的薪水比我多很多就得在開刀房裡對他們低聲下氣。
△醫師的收入到底多少才合理?
有位來自「先進國家」的麻醉醫師曾到我服務的醫院演講兼參觀。他了解我們醫院的麻醉工作情形之後,發表感言:「在我的國家,如果我的工作量像你們的這麼大的話,我只要工作六年就可以退休了。」
有次與科裡的麻醉護士談到薪水,我領的實際薪水是她所猜的六成。
決定薪水多寡的主要是「客觀條件」。一般人只看到別人收入有多少;數字背後的努力與辛酸,常常只有自己明瞭。
林志玲賺得夠多了吧!S.H.E可也沒差太多。她們走秀或代言產品,動輒七、八位數入袋。「照幾張照片或十分鐘的走秀,就能賺那麼多?」當然沒那麼簡單。幾張照片,可能得花上半天一天;為了十分鐘的走秀,事前的準備至少長達幾小時。出片前後的錄音、排演、宣傳...也不是輕鬆事。出道前的訓練過程,其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至於她們的外表與EQ,更不是一般人能望其項背。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努力與辛酸」之後,「一秒鐘有一百元的收益」之類的迷思就不攻自破了。
詭異的是:很少聽到有人批評演藝人員的收入太高;在台灣中傷醫師「貪得無厭」的卻不乏其人。難道民眾真的「已經被教育成醫療『無價』」?
轉錄自由時報「船長的願望 當引水人 月薪50萬」報導,是要請各位看看引水人的心聲:「胡延章對於外界只在意引水人薪資感到極度納悶,『難道沒有人知道這工作極度危險,且二十四小時隨傳隨到,有點像被應召?』」
這個「應召男」的說法,與成大醫院麻醉部主任蔡玉娟所言「麻醉科醫師在開刀房內就像『應召女』」,不謀而合。
綜合「船長的願望 當引水人 月薪50萬」報導,引水人的高薪有下列原因:
高薪來自工作的「挑戰性」與「專業度」,代價則是「很多引水人做了三年就頭髮全白了」。
以上這些描述和醫師的相似度非常高。
專業度就是:沙子飛入眼中,外行人想取出沙子卻束手無策,而專業的眼科醫師可以「只花三秒鐘」就取出沙子,而且不傷害到眼睛。
專業度就是:麻醉醫師必須評估各種病人的情形,預估病人對於各種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的反應與風險,並考慮將要施行的手術方式,以決定最適當的麻醉及生理監視方式。若是緊急手術的麻醉,更需要快狠準。
專業度就是:外行人施行麻醉時險象環生,麻醉醫師卻能將麻醉併發症控制在最低程度。(不過在台灣,麻醉醫師的專業是一回事,有沒有受尊重、薪水高低又是另一回事。)
我有個醫師朋友,半夜在家裡聽到住院醫師報告說病人病情有變化在急救中,他瘋狂飆車加逆向行駛,平時最快十分鐘才能趕到醫院,當晚他四分鐘就達陣。(幸好沒出車禍!)
至於超時工作、三不五時值班時得「眾人皆睡我獨醒」、吃飯時在三分鐘內將便當「倒」進嘴巴裡(更慘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對很多醫師而言是家常便飯。
我有個麻醉科的同事,當老師的老婆為了科展拼命趕夜車,無奈還沒到十二點她就開始撐不住打起瞌睡。她睡眼惺忪地問還在幫忙的老公:「你怎麼都不會想睡啊?」我那個同事輕描淡寫地說:「若是值班日,這個時候正忙呢!半夜兩、三點才睡是常事,通宵也不稀奇。哪有那麼好命,不到十二點就能上床!」
醫師長期緊張、過度操勞的結果,肝衰竭者有之,腎衰竭者有之,心肌梗塞者有之。若說醫師是用自己的命去換患者的命,一點也不過分。醫師成為短命一族已經不是新聞啦。
開餐館、開計程車的人,半夜生意不好時可以歇業,明天再來;病人生病是不挑時候的。外面颳颱風、下豪雨時,老師有颱風假,自由作家可以在家裡好整以暇「給我報報」,醫師可是得照常上班,在路上被掉下來的招牌砸到也只好認命!
至於醫師在從事醫療工作時染上水痘、肝炎、SARS、肺結核或其他不知名的致病原的,更是不可勝數。成大醫院急診部住院醫師林明堂,在1993年12月因急救病患時不小心遭針刺,不幸演變為猛暴性肝炎,於1994年3月英年早逝,是血淋淋的例子之一。
除此之外,對醫師而言更危險,更令醫師心寒,卻常常為那群批評醫師薪水過高者所忽略的,是醫療糾紛。
自從消基會將消費意識無限上綱之後,很多病人的心態是「出錢的是大爺」,甚至「得了便宜還賣乖」,對於醫療人員的服務全然失去感恩的心,好像從來都不看大愛電視台似的。
一旦出了醫療糾紛,醫師不論有沒有過失,輕者擔憂勞神、一段時間睡不好;重者被判賠2111萬元,「身家和人生就此毀了」,甚至走上絕路。
T大醫科優秀生在「外科資深主治的真心告白」一文中講得很白:「醫師出了事誰關心你?...Nobody cares!診所在健保下一一倒閉,誰關心?Nobody cares!醫師遇上醫療糾紛呢?Nobody cares!」
李秉穎醫師在「醫師與勞基法關係的三選一」一文中提到:「一個醫師的養成過程是極為艱苦的,在學生時代,他必須強記所有生硬的醫學知識,他必須忍受八天期末考期間,每天平均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疲憊;在五年的住院醫師訓練階段,每三天會有一天因為需要值班而連續在醫院工作三十三小時以上;能夠獨立行醫以後,醫師們所負擔的是沒有時限的醫療責任,在教學醫院的則在夜間還必須持續其研究與教學的工作。醫療的品質來自於這些嚴厲的訓練與責任,其維護則有賴於合理的保障。」請問:醫師除了薪水之外還沒有有其他「合理的保障」?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健保總額根本不足,健保局對於醫療給付持續採取騷擾式、興之所至式的核扣,隨意踐踏醫師的專業與尊嚴;但同時醫療糾紛的賠償節節高升。到了醫師覺得「不划算」的臨界點,醫師該怎麼辦?難道要讓醫師們個個「充滿醫德」,用醫德來對抗制度的不公不義,至粉身碎骨方休?
台灣的醫療制度正讓醫師們站在這個臨界點上。忍無可忍的醫師已經開始調整做法。政客和健保局忙著媚俗,無暇思考醫療制度的正確走向,醫師只好「柿子挑軟的吃」:
- 「對於有不定時炸彈般危險性的病患,醫師最聰明的作法就是不要去動他,不動就沒你的事,動了就得看你八字好不好。」趨吉避凶是生物本能,這已漸漸成為主流思潮。
- 整形外科醫師寧可去開整形美容診所,也不要留在大醫院裡作費時費工的斷指接合手術。
- 四大「科」皆空,已經當到主治醫師了,寧可重新歸零改走皮膚科,由住院醫師當起,「不用活在巨大的壓力、恐懼、不信任的生活之下!」
- ...
收入合不合理?醫師的心中自有一把尺。當薪水與「主觀期待」相差太多,而外在的「客觀條件」無法改變,終將影響醫師的工作意願;醫師在降低「主觀期待」的同時也會調整作法。
假如您還是認為醫師這些作為都是為了一個「錢」字,請您務必要讀這篇文章:「身為病人,你更應該要參加420大遊行!」
△結論
健保的總額給付制度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共產主義。請一般民眾認清現實:民眾和醫療院所同是這個制度下的禁臠,不可能一方面要求醫師們安於共產主義式的收入,一方面要求醫師提供資本主義式的醫療服務。
請大家自問: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值多少錢?
如果大家只知道以放大鏡檢視醫師的薪水是否太高,而不理會健保已從根部往上爛,等到將來有一天「你有錢也沒人幫你開刀或是看病」,就會更清楚「生命無價」的意義了。
▲wadadon註:
感謝打字工electra。
▲相關連結:
台灣麻醉醫學會「台灣麻醉品質,向下沈淪?」記者會之報導與迴響»»調查:麻醉師壽命 較常人少8歲
▲相關網誌文章:
除了「感謝打字工electra」,也要謝謝站長(應該花了很多時間吧?)整理出這麼一篇文章。
老實說,這陣子這樣的文章看了許多,每次看完都覺得心情灰灰的。
然後呢?下一步怎麼走?
Posted by: chesh | 2005.06.18 at 13:06
站長乃morpheus,我不敢僭越。(像「白色巨塔」裡的標準句型吧?)
下一步怎麼走?請看下一篇。
Posted by: wadadon | 2005.06.18 at 15:14
>下一步怎麼走?
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先韜光養晦,厚植實力,如何?
Posted by: morpheus | 2005.06.19 at 15:46
洪浩唐先生的文章讓我想起一個問題:醫師收入直直落,是健保的副作用,還是健保原始規劃的主要目的之一?
其實醫界已經共體時艱很久了。民眾好像也沒注意到420遊行的口號之一是「救健保」。如果健保真的倒了或是名存實亡(比如說基層醫療院所集體退出健保),對醫界比較不利還是對民眾比較不利?我覺得答案很清楚。
只是民眾在弱智媒體的鼓動及少數團體的嗆聲之下,可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Posted by: M.K. | 2005.06.19 at 16:26
稅很大 引水人遭檢舉短報所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8/today-complain1.htm
「引水人申報業務收入扣繳率達65%...引水人搭乘港勤拖船出海,颱風天風險相當高,每人均投保巨額職災險。國稅局官員也指出,幾年前曾發生引水人遭船艙夾死,收入高但有其風險。」
Posted by: morpheus | 2010.02.08 at 20:43
林泉利老師上新聞,不知道和〈華佗也該共體時艱!〉的作者是不是同一人。
金門立委官司首開打 陳滄江告2網友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119004797-260407
「金門立委選舉出現首宗官司,民進黨提名陳滄江今下午到金門地檢署申告網友章玉蘭、林泉利2人在網路上散播『金門太好賺,綠營發走路工有2000元』等不實謠言,涉嫌違反選罷法和毀謗罪。...並指林泉利是馬祖退休老師,同樣長期批判、攻擊民進黨,是1個意識型態濃厚的人。」
Posted by: morpheus | 2016.02.11 at 23:03
引水人的薪水不好賺。
台北港引水人不慎落水 送醫急救仍不治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193320
Posted by: morpheus | 2017.09.17 at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