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晉書.帝紀第四.惠帝》
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
——《約翰福音8:7》
▲醫界大老怒︰醫教出問題
陳楷模氣 醫師值班不在醫院 不看病人就做診斷 竟還認為沒有錯
(2005.1.15,自由時報5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5/today-fo12.htm)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醫師值班時間怎麼可以不在醫院裡?怎麼可以不看病人就做診斷呢?現在的醫學教育真的是出問題了,怎麼教出這樣的醫師?」在醫界因教學嚴格而有「雷公」封號的總統府資政陳楷模昨天早上氣急敗壞表示,國內應該要重新檢討什麼樣的人不能當醫師。
(略)
▲醫教會常委黃崑巖:醫師應先學做人
抨擊醫學教育缺乏全人教育 認為「醫生未必要有一流腦袋,但須知道社會脈動與疾苦所在」
(2005.1.16,自由時報6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6/today-file12.htm)
(略)
黃崑巖呼籲,良醫的養成,必須從教育養成、實習體驗,甚至到就業後的醫院管理制度及健保體制影響,都需做一貫的檢討改善。
(略)
▲醫師座談:制度問題大於紀律
(2005.1.16,自由時報6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6/today-file14.htm)
(略)
「難道殺了這兩個神經外科醫師,就天下太平了嗎?」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重症中心主任方禎鋒忍不住表示,如果不確實檢討改進,制度問題還是存在!
台大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勝堅表示,「醫師也需要一個合理而且安全的工作環境,如果醫師按照SOP(標準作業程序)行事,卻出了問題,這就是制度問題,而非個人紀律問題。在這種狀況下,不能要個人承擔責任,而應該檢討制度,從制度改善,避免問題再度發生」。
(略)
▲急診室的冬天╱仁愛神外醫師的一天...28小時
其他市醫人力更吃緊 醫師高喊「要磨練不要凌虐」 籲檢討健保給付
(2005.1.18,自由時報7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8/today-file11.htm)
(略)不僅林致男每個月必須值十五天的班,就連主治醫師也曾經創下持續工作廿八個小時的紀錄,連續開刀廿個小時後,接著又是白天尋常的門診、巡房,加護病房加上一般病房,每天必須巡床的病人最少也有廿個,醫師坦言,真的很吃力。
(略)
▲勿因怕挨告 而不敢醫
消基會推動醫師強制險
(2005.1.18,自由時報5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8/today-file2.htm)
(略)
▲相親 口味變了
待嫁女兒心 不希罕醫師娘
(2005.1.18,自由時報5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8/today-file3.htm)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醫師在相親市場上不再搶手?根據網路紅娘詹媽媽最新調查,五成八的六、七年級女性不想嫁醫師。(略)
▲痛心之餘,醫學教育該如何改進?
☉黃燦龍
(2005.1.1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8/today-o1.htm)
(略)我們沉痛的呼籲,醫學的教育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任何可以影響醫學生成長的師長們均有責任去督導他們,給予好的示範與啟發、高標準的醫德要求及反覆的檢驗。我們相信唯有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塑造出良好的醫德風氣及提升未來年輕醫師的素質,而讓社會大眾重拾對醫界的信心。(作者黃燦龍╱長庚大學醫學系主任)
▲說「共犯」,太沈重
☉錢慶文
(2005.1.1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9/today-o4.htm)
(略)如果健保制度再不改善,難保第二個、第三個林醫師不會出現,別忘了他只是破洞百出的健保制度下一個小小住院醫師,沒有理由要他承擔所有健保制度設計錯誤的結果(其實自從健保實施以來最可憐的是醫生,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上醫者慈愛的形象)。而在推動健保制度的健保局在執行時有一些問題,但健保局到底只是執行單位,而非設計健保制度的單位,醫療院所又不屬於健保局所管,在健保局的人手有限的情況下,不知要健保局怎麼負全責?而最該負責的應該是設計健保制度的專家,要不是健保制度設計出了問題,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醫師或是醫療院所對「人球」採取冷漠態度?但是這些設計健保制度的專家們最近卻選擇沈默,對於這樣的結果不置一詞,不負一點責任。
(略)
▲錯誤的系統與健保政策才是焦點
☉林應然
(2005.1.20,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0/today-o4.htm)
(略)大科不但要超時工作熬夜值急診病房班,又有重症住院及加護病房病人要照顧,醫療糾紛導致賠償的案件也不斷增多,但在現行健保制度下,醫師的給付診察費收入低落,即使辛苦熬到主治醫師,還是要連夜值班,薪水也大不如前,將來也不易開業,不像以前的醫師只要熬到主治醫師,就可解脫值班的痛苦,也可名利雙收。因此現今醫學系畢業生很少有意願要選擇四大科為未來志願。如果醫療所得差異不大,誰要去面對生死,誰要去值班,誰要牽腸掛肚住院病人,誰不想晚上可以安枕入眠,誰想面對生死醫療糾紛,誰想動輒百千萬的生死巨額賠償。只要求醫師們要有高尚的史懷哲情操,卻不探討醫療政策敗壞,導致「四大皆空」,豈有公理。生命無價,人命關天,卻非懲罰兩位醫師就可解決的。(作者林應然╱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
▲反省仁愛醫院事件
☉謝炎堯
(2005.1.20,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19/today-o3.htm)
(略)
當我們擔心萬一生病時,遭遇沒有醫德的醫師和缺乏愛心的護士,要譴責醫護人員,或要求醫師彰顯醫德和護士發揮愛心以前,應先反省自己以前做錯什麼事,才會產生今日的惡果,大家應該同心協力,攜手進行改革,才能擁有優良可靠的醫療環境。(作者謝炎堯╱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醫德淪喪四大皆空
☉壹週刊調查組、健康組
(2005.1.20,壹週刊191期封面故事「健保造孽,署長低能——揭全台醫院大黑幕」第29頁邊欄)
(略)一位擁有醫師執照,目前任職健保局的官員說出箇中原因:「四大科別,健保費申請沒其他科多,又比較容易有醫療糾紛。」台灣的醫德淪喪至此,病患的權益怎麼辦?
▲五問台北市政府高官
☉德德
(2005.1.2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1/today-o5.htm)
我們覺得,有隻黑手一直在主導一月十日以來發生的「仁愛醫院邱小妹事件」。
(略)
二、請問張珩局長,在您主政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號稱有四千多床的醫學中心,竟然讓一位訓練中的住院醫師一個月值班十五天,這種白天上班隔天晚上還要值班的生活,就只有做工而已,又怎麼訓練一個好醫師呢?(略)
三、請問張珩局長,您何以不追究您主管擁有的四千多床的大醫學中心,為什麼無法容納一位神經外科的急診病患?這種大而無當的空殼子像是醫學中心嗎?您不追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大漏洞,卻讓一位手無寸鐵的小住院醫師變成「邱小妹事件」的罪人,您這種讓後輩擔罪的作風,又有醫學倫理可言嗎?
(略)
▲無助醫師 痛苦誰知
☉張愷庭
(2005.1.22,蘋果日報)
(轉載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50122&art_id=1531541&ShowCat=836825&NewsType=twapple&loc=TN&Header=)
(略)社會大眾了解住院醫師的工作形態嗎?如果換成你我,能夠忍受每個星期包括周末必須有二到四天不能返家休息,凌晨時分萬家熟睡時得繃緊神經,隨時在寒流中被Call起照顧病人的生活嗎?能夠忍受連續72小時都在工作狀態嗎?如果你不能,如果你也覺得艱難,如果大家了解後,還忍心用「沒醫德」「不配當醫生」,這樣殘忍的話來傷害一個工作四年來都是過著這種生活的年輕住院醫師嗎?
(略)
▲從人球事件 檢診台灣醫療亂脈
☉王本榮
(2005.1.2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2/today-o1.htm)
(略)肩負著全民健康重責大任的醫療體系已經病得不輕,更可怕的是缺乏病識(insight)。(略)
▲外科風險高 年輕醫師意願低
越來越多人改選皮膚科、眼科 患者找不到醫生開刀將日益嚴重
(2005.1.23,自由時報6版)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3/today-file7.htm)
(略)外科醫師不但要有好體力,開一台刀站幾個小時是常有的事,還要耐得住醫學教育的嚴格訓練、臨危不亂的沈著冷靜,且是「team work(團隊合作)」的工作,不像皮膚科或是眼科等其他科別,可以獨立看診及作業,要讓病例手術成功、康復出院,必須要有麻醉科醫師、護理人員等團隊的配合與照顧,但一個不小心,不但救人不成,反而害人,馬上就有醫療糾紛,所以對現在強調「生活品質」的年輕醫師而言,自然會以低風險、高報酬率的科別為最先選擇。
(略)
▲別犧牲住院醫師!
⊙廖運範
(2005.1.24,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4/today-o4.htm)
(略)
其實總醫師還是接受訓練中的住院醫師,其主要職責是在該科主治醫師的教導下,照顧病人或為病人手術,如力有未逮,則據實以告,請急診主治醫師安排轉診,不能逞強硬幹,這才是「以病人為中心,來決定對病人最佳的處置」。最新消息是他沒有信心為邱小妹開刀,則他應與主治醫師商討再做決定(有否?)。問題是後續的發展,由首善的台北轉到百里外的台中,在時間上、醫院層級上,顯然對病人都不是「最佳的處置」。因此,此一事件的關鍵是轉診,而不是林醫師,實在扯不上林醫師的醫德。
(略)
▲探討「人球」背後的結構因素
⊙謝文輝
(2005.1.24,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4/today-o5.htm)
(略)為什麼前年和去年一天之差,整個人球事件就蜂擁而出,是台灣醫護人員在九十三年一月一日起突然得了瘟疫,全面轉性變得怠惰又缺乏醫德?顯然不是,那一天是健保制度改弦更張,為了財務壓力實施限縮性的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加上具有「個別醫院總額」色彩的「自主管理」和「卓越計劃」。(略)
▲醫德淪喪?——臨床醫師難以承受的重
⊙林高章
(2005.1.25-6,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5/today-o4.htm及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26/today-o7.htm)
「醫師沒有醫德」、「邱小妹顱內出血被當人球轉送台中......」。當社會聚焦且媒體推波助瀾,醫療人員似乎罪不可赦。加上電視劇「白色巨塔」中對醫療認知的差異,使原本高漲的醫療糾紛雪上加霜。想起小時候作文課「我的志願」,班上多少人立志當個懸壺濟世、人人敬重的醫生;到如今一些朋友戲謔地說,日前告誡頑皮的兒子:「再不乖就送你去當醫生!」
(略)
▲針對邱姓女童事件 本會發表聲明 需檢討因健保衍生的醫療品質問題
(2005年2月,台灣醫界第48卷第2期第55頁「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會訊」第156期)
針對家暴受害邱姓女童事件引致社會各界關切,及輿論從各種角度探究此不幸事件發生原因,本會1月18日開會討論後,吳南河理事長發表如下聲明:
全國絕大多數醫師每天都是兢兢業業地堅守崗位,一心為守護民眾的健康辛苦工作,尤其急診值班醫師更忍受長時間連續超時工作的體力煎熬,犧牲與家人相處時間,為國人生命健康把關。邱小妹妹事件帶給醫界沈重無比的壓力,亦給醫界自我反省的機會,為使絕大多數醫師能持續安心照護病患,吳南河理事長呼籲社會各界,宏觀理性看待此一不幸事件。吳理事長表示,醫師也是人,醫師也會犯錯,醫界會虛心檢討、重複檢視,以求從錯誤中改進,除注重醫學專業智識教育養成外,醫界也將加強醫學倫理的培訓,重塑全體國人對醫界信心,畢竟醫病相互信賴,才是社會安定基礎與病人之福。
邱小妹妹事件透露許多醫療制度問題,如緊急應變中心(EOC)功能不彰;急診、加護病房、神經外科連繫失誤;轉診處理不當;健保制度扭曲醫療生態及急救責任醫院定位不明等,都有重新檢討積極改進的努力空間,醫界願虛心面對整體檢討。但有些制度問題非醫界可獨力改革,必須由政策制訂與制度推動的衛生署及中央健保局等主管機關共同積極協調徹底解決,系統性的問題必需從總體面徹底改革,才能有效解決,由個別醫院或醫師承擔所有責任未免太沈重。
或有人認為邱小妹妹事件,醫界不能與健保給付制度混為一談,但十年來,健保主導整個台灣醫療院所管理及相關制度發展,包括醫師教育養成,是不爭的事實,邱小妹妹事件是整個健保制度扭曲醫療生態冰山一角,社會輿論、民眾、媒體都有責任,若一再以「醫德」交相指責醫界,而不去探討整個健保給付制度背後衍生的醫療服務品質問題,不僅模糊問題的真正焦點,反而因為過於沈重社會壓力,造成高風險醫療工作,沒有醫師願意做,長期惡性循環,屆時醫院找不到住院醫師和急診醫師,對全體社會民眾醫療需求反而不利。吳南河理事長呼籲,今天健保制度有問題,大家都應虛心反省,衛生署和中央健保局更應有破釜沈舟積極改革的決心,共同建構優良可靠的醫療環境。(李美慧 整理)
▲wadadon贊曰: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石之瑜教授認為:「...故邱小妹人球...問題主要在...醫德蕩然...」。
——只要「醫德浩蕩」,就不會發生邱姓女童事件。
——將台灣所有的醫事人員換成證嚴法師,就能從此天下太平。
——只要在每個醫事人員額頭上貼上「醫德」兩字的符咒,他們就會整齊劃一地跳向「醫德之路」。
我把這種想法稱為外行人的「醫德萬能論」。
林晉醫師說的沒錯:「一味地要求宗教家的情懷而不顧現實制度的重要性也是不切實際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要求每個醫事人員都當史懷哲或德蕾莎修女。
何況台灣沒有那麼多證嚴法師。
△是誰殺了邱姓女童?
事隔約兩個月,整個事件已經相當明朗。我認為邱姓女童事件的四大罪魁禍首依序如下:
一、醫療制度("the medical system",又名「醫療大環境」,包括健保制度、住院醫師訓練制度、醫學院的教職升等制度、醫院的管理制度...)。
二、邱姓女童的家長。
三、功能不彰的台北市緊急應變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EOC)。
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以下簡稱仁愛醫院)急診。
仁愛醫院神經外科的劉姓主治醫師和林姓住院醫師還排不進前三名哩!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重症中心方禎鋒主任問得好:「難道殺了這兩個神經外科醫師,就天下太平了嗎?」答案當然不是。他們也是不良制度的受害者、犧牲品、代罪羔羊,正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或許林姓住院醫師最大的錯誤就是黃崑巖大老所說的「不知道『社會的脈動』」,渾然不知自己面對的會是具有高度政治性與新聞性的病人。
△何不食肉糜?
一開始我聽到仁愛醫院神經外科林姓住院醫師根本沒到急診看邱姓女童,也沒有看她的腦部電腦斷層片時,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後來從報紙上得知:林姓住院醫師已經連續值五天班了。我開始同情他,認為他並非十惡不赦。他有錯,但不至於該扛起所有的責任。我在當第二年住院醫師時曾經有週末連續值班兩天的記錄。(其實麻醉科住院醫師的值班制度已經算不錯的了,大多能在值班的隔天上午下班休息。)沒有其他麻醉醫師在,我連續48小時在開刀房裡上麻醉沒有休息。所以我多少能體會林姓住院醫師「連續值五天班」的感覺。
有一個人在南亞海嘯後在海上漂流了七天,最後幸運獲救。記者看到他時劈頭第一句話就是:「你這七天來有沒有用SK-II?在烈日下長時間曝曬不作美白,你不知道會得皮膚癌嗎?」
你一定會覺得這個記者瘋了。
同樣的道理,對一個每個月得值15班,而且已經連續值五天班的住院醫師而言,過勞而需要休息的生物本能已經超過一切,還跟他講什麼勞什子醫德抑或「紀律」?處於這種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的狀況下,你會期望他當時能開好刀嗎?(還是一定要他馬革裹屍、過勞死在開刀房裡,將他送進忠烈祠裡等馬市長去上香,大家才會高興,媒體才會鼓掌?)
研究顯示:連續清醒24小時會影響工作表現,其程度和血中酒精濃度0.1%時所造成的影響差不多。台北市某大官在提起邱姓女童事件時曾提起自己的女兒。好吧,這位大官,如果今天需要開刀的不幸是你女兒,你會讓一位連續值了五天班的醫師來主刀或當助手嗎?
美國紐約的康乃爾醫學中心在1984年發生了轟動一時的Libby Zion事件(住院醫師因過勞而開給病人不該開的藥,病人不幸因此死亡),之後紐約州開始對於住院醫師的工時設限。2003年美國的ACGME (Accreditatioi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更正式規定住院醫師每週的最高工時為80小時,不可連續值班超過30小時,且每週最少有一天不上班。
邱姓女童事件讓「部分住院醫師過勞」的病態曝光。這只是台灣醫界諸多病態之一,其他的病態,外界不清楚,但後遺症更可怕!
△不要再假惺惺了
追本溯源,消基會絕對是邱姓女童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
這幾年來,極力煽動「強烈的反醫情緒」、破壞台灣醫病關係最力的,正是消基會。消基會向社會大眾洗腦:只要出醫療糾紛,就可以公審醫師。消基會不斷教育醫師:只要出了醫療糾紛,不管是醫術太差、制度因素、還是「神仙難救無命人」,醫師就活該受到懲罰。
這次事件發生後,消基會馬上放話:「仁愛醫院和醫師涉遺棄罪」。隔了幾天,又改口說「即使把仁愛醫院林姓與劉姓醫師都關起來,情況還是一樣糟」,要「讓醫師不因怕被告而不敢醫病」?哇哈哈!消基會良心發現了嗎?你們也會怕以後有病沒人敢醫?!
恭喜消基會,你們多年來教育大家「醫療行為是消費行為」的努力真正開花結果了。林姓住院醫師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消保法第10條「企業經營者於有事實足認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有危害消費者安全與健康之虞時,應即回收該批商品或停止其服務。」消基會應該封林姓住院醫師為「消保鬥士」才對!怎麼還心狠手辣對他落井下石?
醫學生面臨選科抉擇時,只要腦海裡浮現消基會那幫人的嘴臉,應該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選擇「不用面對生死,不用值班,不用牽腸掛肚住院病人,晚上可以安枕入眠,不用面對生死醫療糾紛或動輒百千萬的生死巨額賠償」的科別。醫師也是人,有多少傻瓜願意自找麻煩或上法院?危險的事,還是讓其他人去做吧。讓四大科繼續空,麻醉科繼續招不到住院醫師,以後找中國或南亞國家的醫師來值班。
有消基會以「消費者」之名插手管醫界的事,民眾不要太高興。那是一顆包著糖衣的毒藥。讓消基會找健保局「解決相關弊病」,無異「請鬼拿藥單」。
至於壹週刊邊欄所言,簡直是惡意攻擊。「四大科別,健保費申請沒其他科多,又比較容易有醫療糾紛。」這叫做「醫院和醫師逐漸唯利是圖」、「醫德淪喪」?照這種邏輯,如果在壹週刊上班比在時報週刊上班收入高,也可以說是「唯利是圖」?老師只要不到偏遠地區教學生,就是「師道淪喪」?
壹週刊調查組、健康組對於「始作俑者」後面那那四個字實受之無愧。
我知道壹週刊不在乎被告。你們喜歡上法院,那是你們的事;正常人不會這麼想。
有一個老醫師,開業幾十年來只要有人求診,不管時間是多晚,他一概來者不拒。有一天半夜有人來求診時這個老醫師自己肚子痛得很,痛到沒辦法去應門。病人的家屬不只奉送髒話連篇,還順便把老醫師的診所大門踢個過癮。後來老醫師痛定思痛,決定——
以後準時下班,看診時間過了就休息。
消基會、嗜血的媒體、台北市政府的高官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林姓住院醫師口誅筆伐,一副非致之於死地而後快的姿態。(我不禁想起十年前台北市某大醫院發生的醫源性瘧疾傳染事件——後來住院醫師選擇自殺。所幸這次還有直言的廖運範教授疾呼「別犧牲住院醫師!」)他們先將兩位神經外科醫師「妖魔化」,然後發現或許罵得太過火了,再摸頭頭、給糖糖、慰留。我看了只覺得噁心。
你們再繼續踢門吧!
△大老之怒 有氣無力
讓我們看看醫界大老們對邱姓女童事件的評論。
在「醫界大老怒︰醫教出問題」報導中,陳楷模大老說:「現在的醫學教育真的是出問題了...現在時代不同了,整個社會價值觀都變了...整個體系出問題了」;可是他又提了一堆「醫師資格論」,認為要「重新檢討什麼樣的人不能當醫師」。醫師全聯會前理事長吳運東也強調醫學生應有的「人格特質」。
近年來大力鼓吹以面試甄選醫學生的黃崑巖大老明知「良醫的養成,必須從教育養成、實習體驗,甚至到就業後的醫院管理制度及健保體制影響,都需做一貫的檢討改善」,卻還是一直強調在台灣的醫療大環境裡陳義過高的醫學教育理念。
我認為他們都是在隔靴搔癢、柿子挑軟的吃。
邱姓女童事件會發生,難道是因為林姓住院醫師「對人間疾苦疏離」、沒有「熱忱」或「悲天憫人的胸懷」、缺乏「醫學倫理教育」(荒謬的「醫學倫理」繼續教育學分?)或「全人教育」?
邱姓女童事件與醫學生招考制度恐怕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嚴重缺乏全人教育」也不是醫學院專有的現象。我贊同黃崑巖大老說的「醫生未必要有一流腦袋」;一流腦袋應該去鑽研沒有幾個人能了解的知識,當醫生是暴殄天物,其實要當醫生只需要二流人才。就算面試真的能甄選出將來會有醫德的醫學生,等他們進入這個生重病的醫療大環境之後,一樣是枉然。
醫界大老們不可能不知道邱姓女童事件背後有太多結構因素。黃崑巖大老其實間接告訴我們「教育養成、實習體驗,甚至到就業後的醫院管理制度及健保體制影響」都有問題;說出「整個體系出問題了」的陳楷模大老也很清楚問題在於「大環境及制度」,還坦白承認:「我老了,管不動了...」。
連大老都宣告投降,這問題還有人能解決嗎?可以想見其嚴重性。(還是我們該說——這個問題已經沒救了?)
△拿石頭打麻醉醫師吧!
陳楷模大老一席話和麻醉醫師很有關係。「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我要告解:目前台灣最沒有醫德的就是麻醉醫師了,因為「沒有親自診療病人」是台灣麻醉醫師目前工作的常態。
我之前已經自首過:「我的良知和專業告訴我,我不應該同時照顧三個、四個甚至十幾個麻醉中病人,但是台灣悲哀的現實麻醉環境就是如此,請問這是我的『藉口』嗎?請教教我『不妥協之道』好嗎?(轉行?!)」
一般民眾大概不知道「同時照顧三個、四個甚至十幾個麻醉中病人」的意思吧?以下是我上班中常出現的電話對談:
麻醉護士:「張醫師,27房還沒有下刀,血壓掉了,現在只有76/54。」
忙得昏頭轉向的麻醉醫師:「唉,我現在正在45房打半身麻醉,沒辦法過去。妳可不可以先打ephedrine 8 mg?我等一下處理完63房的大出血再過去27房看。感恩!」
麻醉護士:「知道了,拜拜!」
台灣現有的麻醉醫師中,哪一位沒有幹過這種事的,就有資格向我丟石頭。
哪一個記者覺得我毫無「醫德」的,趕快讓您或親戚的小孩去讀醫學系,畢業後進麻醉科(成績不拘,無誠勿試,請不要走「旋轉門」),負起「提振醫德」的重責大任。
醫師法第11條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但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執行治療。」各位檢察官們,趕快將全台灣的麻醉醫師依違反醫師法第11條提起公訴吧。社會大眾看到這麼多「沒有醫德」的麻醉醫師集體入獄,必定人心大快。
今天台灣「四大科皆空」,麻醉科更是從古空到今。並不是我比較清高或是不怕醫療糾紛,更絕不是我比較「有醫德」。麻醉是相當有趣、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在目前的制度下,人手不足、工時長、壓力大、風險高,麻醉醫師都不知道哪一天多年積蓄會一下子化為烏有。對於麻醉專業面臨的困境,政府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口蜜腹劍的健保局對於欺壓小科更是毫不留情。趨吉避凶是生物本能,麻醉科不空才怪!
如果開戰鬥機和開民航機的收入和工時都一樣,誰要開戰鬥機?如果開民航機和開公車的時薪一樣,誰要開民航機?相同的道理,人手不足、工時長、須值班、壓力大而且「一個不小心,不但救人不成,反而害人,馬上就有醫療糾紛」的科別,和「低風險、高報酬」又不用值班的科別,你要選那一個?你要你的另一半、子女、父母選那一個?
對熱門科進行住院醫師訓練容額管制,優秀人才依舊進熱門科,冷門科只是「旋轉門」。
這就是人性啊!所以必須要有適當的制度介入以調和大眾的利益。不然,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明哲保身」。
很不幸的,我在台灣看到的醫療大環境正是在教醫事人員選擇「明哲保身」。
△「以病人為中心」的加床、加床再加床
有個刺龍刺鳳的兄弟到麵攤點了一碗三十元的陽春麵,吃完之後對老闆說:「我吃不飽,加一碗吧!——不過我身上只有三十元。」
有人質疑:仁愛醫院的加護病房當時沒床位,為何不加床?這些要求加護病房加床的人正是在做這位兄弟做的事。
我有位同為麻醉醫師的朋友曾碰到醫療糾紛。麻醉中病人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我那個朋友在麻醉後恢復室裡照顧那個病人幾個小時之後,將那個病人送到加護病房。因為加護病房當時已經滿床,所以那個病人的病床正是所謂的「加床」。半天之後病人死了。家屬最不滿的是「對護士的照顧有意見」。
用膝蓋想也知道,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力本來已經夠緊繃了,再加一床甚至兩床,你期待會有哪種照護品質?
如果加護病房沒床,加床在麻醉後恢復室,問題更多。以台灣的麻醉後恢復室人力配置常態而言,照護人力不來就不足,如果這時候再被霸王硬上弓要求「順便」照顧那床多出來的病人,一忙起來,那麼恢復室的其他病人呢?嘿嘿嘿,自求多福囉。如果是硬從加護病房抽調一個護士到麻醉後恢復室,那麼加護病房裡一樣也有病人得自求多福,結果是差不多。
邱姓女童事件之後,某神經外科醫師在開刀房裡向我苦笑說:「現在沒有神經外科醫師敢向病人家屬說加護病房沒床了。沒有床,是醫院的事,醫院要負責生出來。」
我同學告訴我:他工作的醫院有一個車禍後顱內出血的病人須緊急開刀;開刀房當時已滿,但沒有人敢叫病人轉院,所以只好讓已經昏迷、插著氣管內管的病人在開刀房等候室裡痴痴地等。
這些作法是不是對病人最好?天曉得。不過在看到那兩位倒楣的神經外科醫師所惹上的麻煩之後,沒有醫師想自找麻煩。
△The Good Old Days
甲仙錫安山上有幾句令人怵目驚心的話:
The old order always gives way to the new
新約教會時代主流沖毀人國大巴比倫
新天新地新秩序消滅舊天舊地舊秩序
陳楷模大老在「醫界大老怒︰醫教出問題」報導中說了一句極富哲理的話:「若一個人根本就認為他沒錯,而且堅持『以前都這樣,為什麼現在不行?』時,還能說什麼呢?」
以前的醫師是地位高、收入高。現在呢?問問那些不想當先生娘的六、七年級女性。從「相親 口味變了」報導,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的六、七年級女性的招子還是相當亮的!她們如此深明大義,令人對台灣的將來又燃起了一線希望!相反的,今年大學學測滿分的學生們還是很多志在台大醫學系的,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他們。
「大老那一輩」和「我們這一輩」所面對的醫療大環境已經大大不同了:
一、以前沒有健保制度。
二、就如同林應然醫師在「錯誤的系統與健保政策才是焦點」一文中提到的,「以前的醫師只要熬到主治醫師,就可解脫值班的痛苦,也可名利雙收。」現在呢?當到主治醫師照樣值班(尤其是冷門科),甚至連住院醫師也沒有,primary care得自己來。
三、以前醫療糾紛是例外,現在醫療糾紛是常態。以前「病人如果只有一○%的生存希望,我們會向家屬說:『我們來拚拚看!』」現在則是當麻醉醫師要保持良好信用狀況,需要貸款付2111萬元賠償金時才不用跳樓。
四、以前也沒有醫師為了醫療糾紛而自殺的。
五、以前「在他們那一輩的觀念中,以醫院為家是常有的事」,另一半不會抱怨,小孩放著不管不會出事。現在值班太多的話另一半會有意見,小孩會學壞、會被綁架,小孩的學校老師會打電話來質問為何這次的親師會又缺席了。
「變」與「不變」之間是最難拿捏的。是「沒有原則」還是「順應時勢」?是「食古不化」還是「擇善固執」?很難說得準。
現在軍隊裡也不敢老是把「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掛在嘴上。
△健保成賤保
台大婦產科徐明洸醫師在2000年寫了一篇「十年後,誰還在乎全民賤保」:「...看病是修理業,是產業結構中的下游再下游,21世紀是不會有行情的。」
在畸型的健保制度和財大氣粗的財團聯手夾擊之下,徐醫師的預言已經成真了。「健保體系已經快要昏迷」,健保壓榨醫療院所,還沒倒的醫療院所省錢的方式之一就是減少人事成本,於是台灣醫事人員的執業環境越來越不堪。醫界栖栖皇皇,很多人都不知道過幾年會變成什麼樣;護理人力吃緊,很多護士占的是約聘缺,連基本福利都沒有。
看不到未來的職業,怎麼可能和「良心事業」畫上等號呢?「良心事業」該天人交戰的不該是這些啊!
陽明大學錢慶文副教授在「說『共犯』,太沈重」一文中提到:「最近十年來主導台灣醫院管理和相關制度發展,包含醫師的養成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健保。」很可悲,為台灣的醫療產業戴上一個緊箍咒的健保正是台灣醫療大環境的最大殺手。我就隨便舉出兩大罪狀好了:
一、慢性謀殺醫療專業,令秉持良心行醫者無所適從。例子俯拾皆是,至少在本站就收錄有三篇文章:「劣質健保審查制度 阻礙醫療品質提升」、「畸形的健保審查制度」、「健保局有心辦好全民健保嗎?」。
有健保在亂搞,不管醫教會如何「大力加強醫學倫理教育」,都是白忙!
二、醫療給付不合理,變相懲罰高危險科別。半年前健保局公布了納入醫療費用相對值(RBRVS)的新支付標準表,要「讓醫療給付趨於公平、合理」。結果呢?從上面「急診室的冬天╱仁愛神外醫師的一天...28小時」報導中可見一二。健保局常說:醫界若對健保給付有意見,歡迎和健保局協商;但是和健保局協商有什麼用,醫界了然於心。面臨選科抉擇的準醫師們更不是傻瓜。
健保對於台灣醫療大環境的戕害到什麼程度呢?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台灣已經有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不得不到北京去學習新的醫療技術?(請注意:不是去對岸學中醫,是學西醫!)對於這個駭人的警訊,台灣的衛生政策制定者會不會心生警惕呢?
錢慶文副教授也提到:「最該負責(邱姓女童事件)的應該是設計健保制度的專家,要不是健保制度設計出了問題,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醫師或是醫療院所對『人球』採取冷漠態度?但是這些設計健保制度的專家們最近卻選擇沈默,對於這樣的結果不置一詞,不負一點責任。」我想知道和錢慶文副教授在同一所大學的某位李姓副教授對邱姓女童事件的看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你難道不怕以後被歷史公審嗎?如果林姓住院醫師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藏鏡人」至少該入十九層地獄。
△醫學教育成為少數人的事
前面提到「部分住院醫師過勞」的病態。邱姓女童事件暴露出台灣醫界內部的另一個病態,即陳楷模大老在「醫界大老怒︰醫教出問題」報導中說的:「現在的醫學教育真的是出問題了」。這個問題在健保實施之後更加明顯,不僅僅是「張珩及神經外科的教授沒有把學生教好」,而是普遍現象,連大老也歎「管不動」!
教學醫院有三大任務:「臨床、教學、研究」。理論上,這三大任務是該齊頭並進的;可是一天只有24小時,當時間不夠,或制度偏差了,醫師們自然會有所取捨。頭一個被犧牲的,就是教學工作。何以黃燦龍主任會沉痛的呼籲「醫學的教育不是少數人的事」?因為目前醫學教育確實只是少部分人的事,而且這些人的比例正在急速下降中,越來越多人將教學當成浪費時間的雜事,熱心教育下一代醫師的人看起來像大傻瓜。行筆至此,我不禁懷念起在醫學生時代遇到的教授們,他們視教學為榮譽,再怎麼忙也會抽出時間帶醫學生;現在越來越多老師寧可到實驗室作實驗,讓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放牛吃草,也不肯施捨一點時間給他們,令很多醫學生和年輕醫師敢怒而不敢言。
黃崑巖大老在「藉SARS為台灣醫學教育把脈系列」一文中提到:「住院醫師花了一個小時插管不成,為何沒有上級醫師介入?我在成醫時由紐約來的一位客座教授常問我:『你們的主治醫師到底在哪兒?』」黃崑巖大老在擔任成大醫學院院長時有沒有因為外人的這一句話而試圖改變這個情形?(還是無力改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根據我在成大醫院的朋友的說法,這種情形不僅沒有改善,現在反倒是變本加厲:「明明是上班時間,主治醫師去修課、去實驗室做研究,不見人影,call也call不來。」我那個朋友很無奈。
這不是特例。據聞有另一家醫院的麻醉科主治醫師的主要任務是進實驗室做研究,開刀房的麻醉工作主力是住院醫師和麻醉護士。
有人將這種作法稱為「向病人借時間」。有借無還。
我們從台灣麻醉醫學會的「台灣地區九十二年度『麻醉重大併發症暨死亡病例』問卷調查報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這份報告顯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的「每位麻醉專科醫師全年執行麻醉病例數」分別為1644、1457與1241,在醫學中心的數目明顯較多。在醫學中心進行的麻醉常常是比較危險、更需要花時間照顧的病例。那麼醫學中心的麻醉專科醫師怎麼還有空從事教學與研究?
答案說穿了一點也不值錢:一、醫學中心的麻醉科大多有住院醫師嘛,當然是「有事,弟子服其勞」。二、教學也者,有時間就「教」,沒時間就讓住院醫師自「學」。(曾看過住院醫師在網路上抱怨:「我根本是在自學,主治醫師很少在教學。」)
這種情形應該不是麻醉科獨有的現象。
醫教出問題,原因何在?謝炎堯副院長下了極為正確的診斷:「不良的醫療政策,拖累醫學教育訓練」。在偏差的制度下,沒有誘因讓人投注心力於醫學教育也就罷了,反而變相懲罰那些熱心教學的人。於是令人遠離醫學教育的理由一個接一個出現:
一、臨床工作負荷太重,沒有時間教學。
二、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連「消保法」也來攪局,難怪林高章醫師會大嘆「醫療環境處處是陷阱,隨時有糾紛」。讓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動手做,萬一出差錯就糟了。最安全的做法還是讓醫學生或住院醫師用眼睛和嘴巴參與。
三、在現行的醫學院教師升等制度下,最重要的是看論文的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點數,臨床及教學的考核只是聊備一格(「醫德」的考核更是若有似無)。說得好聽一點,臨床和教學是升等的「基本要求」;說得現實一點,多發表一些SCI點數高的論文才是正道,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臨床與教學上。有人講得更露骨:「期刊發表金腰帶,認真教學無屍骸」!
(說句公道話:與其他的大學畢業生相比,臨床醫師在升等方面本來就較居於劣勢:比其他大學生多唸三年,只拿到學士學位;臨床工作可能會忙到無日無夜,有時很難再抽出時間去作研究。幾年前升等制度從「講師—副教授—教授」三級制改為「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四級制,對臨床醫師更不利。)
四、健保制度帶給臨床醫師們很大的危機感。臨床工作比以前忙,所得卻直直落,投資報酬率持續下降,已經和作醫學研究差不多——而醫學研究工作的風險可比臨床工作低太多了。"Top people don't get into career fields with hazy futures."有遠見的醫師在看到健保制度出現後已預言臨床工作「是不會有行情的」。於是「醫療,不再是醫師眼中唯一的使命」,醫師們一窩蜂地「培養第二專長」——作研究、讀研究所,不但可「強化職場競爭力」,萬一以後不想再繼續從事臨床工作,還有退路。願意花時間好好照顧病人的醫師被視為「黑手」,將來鐵定「嘸出脫」。至於不求「上進」、還在義無反顧花很多時間從事醫學教育工作的醫師,簡直是異類,等死吧。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吳成文說:「做醫生就是為了救人,但醫生一生能救多少人?但是做研究,要是有突破,可以救無數的人!」可是現在醫師一窩蜂地作研究、讀研究所,是為了使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可以救無數的人」還是「追求真理」嗎?抱歉,很多都不是。
五、健保的設計與運作不良,給予醫學中心較好的給付條件,於是「醫學中心」成為醫院經營者的重要目標。要成為醫學中心,必須通過醫院評鑑。現行的醫院評鑑制度對於臨床成績的評鑑只能虛應一應故事,但是論文發表數目是較難作假的。於是很多醫院開始鼓勵醫師發表論文(不「接受鼓勵」的醫師就扣薪水)。假如你只能二選一的話,你的時間是要寫論文還是教醫學生╱住院醫師?
讀書被當掉,可以重修;研究這次沒做好,可以下次再來。但是生命是不能重來的啊!
△典型在宿昔
台灣醫界的諸多病態沈痾已深,各層級醫師及醫學院教師沒有「負起身教、言教責任」,難辭其咎,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多少人會像宋瑞樓教授、黃達夫院長和謝炎堯副院長一樣想「效法日本武士切腹向國人謝罪」?
奇怪的是:升等的遊戲規則中並沒有確實對「醫德」進行考核,不過一旦升等為教授,似乎「醫德」就能搭順風車順便「升等」。事實上林高章醫師所言不虛:「一個學術地位崇高的醫師不見得醫德高尚!」有時看到醫德不怎麼樣的主任、教授站在講堂上教「醫學倫理繼續教育」,令人覺得這簡直是「醫學倫理反教育」!
幾位醫界大老對邱姓女童事件的評論,導致不少醫學生們在BBS上噓聲四起,非事出無因。
身為醫界的大老或領導人,不帶頭改革及抗拒不合理的大環境,難道是要下面的小嘍囉去當烈士?由此看來,部分醫界大老實在有愧1991年帶頭推動廢止刑法第一百條的李鎮源院士。
△邱姓女童事件的長期效應
一、人球現象不會就此消失,但是醫院推病人會推得更委婉、更漂亮(也就是說,更能「體察社會脈動」)。
二、醫學系畢業生不只不願意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當外科住院醫師,恐怕全台灣的外科住院醫師招收情形會更進一步亮紅燈。
三、高危險科別更人人自危,防衛性醫療成為常態。
△結論
制度殺人。邱姓女童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而且絕不會是不良制度下的最後一個不幸犧牲者。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亡羊補牢之計,應從制度面好好檢討以謀求改善;光用空泛、無限上綱式的「醫德」大高帽來壓制醫事人員,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治絲益棼。
陳楷模大老說的沒錯:現在的醫學教育真的是出問題了。但是單單這個原因不可能造成邱姓女童事件,最該檢討的更不是「什麼樣的人不能當醫師」。
一個必須全靠「聖人」才能運作的世俗制度,必定狀況百出。在台灣這種千瘡百孔的醫療制度下,我們最需要的不是醫德。說得好聽點,需要的是史懷哲或德蕾莎修女;說得難聽點,需要的是傻瓜和笨蛋。這種制度再不改變,加上幾個法西斯式團體與無知媒體的推波助瀾,醫師將會離臨床工作越來越遠。
結果:醫病雙輸!
這就是大家要的醫療制度嗎?
△後記
感謝邱姓女童,妳的犧牲,讓我徹底覺悟了。「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何況是一個已經千瘡百孔的籃子?台灣目前的臨床麻醉就是這樣的一個籃子,只要隨便有顆蛋從籃子的破洞掉下來,麻醉醫師就準備要吃不完兜著走;累得要死把全部的蛋完璧歸趙,也很少聽到一聲謝謝。
在目前的醫療大環境底下,全心全意照顧病人恐怕是和自己過不去。
wadadon狗吠火車完畢。我要「上進」去作研究了。
還有,請不要再提什麼「視病猶親」這類不切實際的理想。愛有等差,親疏有別。只要能做到「視病如人」就能無愧於心。
▲wadadon註:
感謝打字工electra。
▲morpheus註:
wadadon去作研究,不見得能搞出什麼名堂;不過絕對是病人的損失。
「明哲保身」?悲哀。
▲相關連結:
SARS與台灣醫學教育訓練»»藉SARS為台灣醫學教育把脈系列
SARS與台灣醫學教育訓練»»藉SARS為台灣醫學教育把脈系列
▲討論邱姓女童事件的相關網誌文章:
醫學前線肥皂箱:[轉貼] 邱童受難 母親全無責? (GTY)
以管窺天–GeorgeC的網路日誌:神經外科的黑色滑稽鬧劇~終~
感謝貴站連結拙作人球事件:醫療人員也是受虐兒
您的評論整理很好,值得詳讀。
我只想再強調三點:
一、 台灣醫界的大老或掌權者,並沒有為後輩的醫療人員支援打氣。
二、 健保制度使台灣醫療水準落後十年。
三、 台灣若是亡國,主要病因是教育問題與醫療問題。
Posted by: 基度山 | 2005.06.09 at 22:36
台大婦產科徐明洸醫師的最新警世佳句:
「現在生小孩,醫療環境丕變,其實有時醫生已經比病人還危險」。
(2005年5月「景福醫訊」第36頁)
Posted by: M.K. | 2005.06.14 at 22:25
從醫療人球事件 論醫師之刑事過失責任 (上)
http://www.tma.tw/ShowRepID.asp?rep_id=2399
從醫療人球事件 論醫師之刑事過失責任 (下)
http://www.tma.tw/ShowRepID.asp?rep_id=2423
Posted by: morpheus | 2007.02.04 at 23:44
台大醫院火警》病人往生責任歸屬 是醫德議題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4653385.shtml
台大醫院火警》陳定信:當醫生不要想賺大錢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4653384.shtml
(奏樂)恭請 洪蘭教授與 李家同教授也出馬講評幾句吧?
附贈文章兩篇:
『兩篇文章,兩種洪蘭』之實驗結果
http://www.socialforce.net/blog/Papagino/123977.html
(我的評論) 談李家同教授對部落格的輕藐!
http://blog.xuite.net/pkeynet/fun/11998286
這篇的回應中有一句話:
「不能算是假道學, 而是快要從道德警察變成道德流氓了.」
至論也。
Posted by: wadadon | 2008.12.21 at 17:33
NCC錯把倫理當法規
☉鄭自隆(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6/today-o7.htm
「報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在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要求『新聞製播及評論,應符合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通傳會沒事找事,錯把『倫理』當法規。」
衛生署已經「把『倫理』當法規」很久啦。傳播學院師生應該要惜福知足,至少NCC與新聞局還沒有規定你們每年得上新聞倫理課拿學分才能換證。
Posted by: morpheus | 2009.02.06 at 11:04
小老百姓求醫的悲哀
http://www.catdog.com.tw/5830
醫師的醫德果然是最重要的,能不能親自診察是細微末節的小事。
Posted by: morpheus | 2010.02.12 at 11:52
人才不會消失,只會被不良的制度埋沒
http://www.tma.tw/ltk/100541209.pdf
Posted by: morpheus | 2011.12.16 at 10:16
請教這位醫品病安專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9/today-o7.htm
Posted by: morpheus | 2012.05.09 at 17:06
[心得] 幸福企業製造課長(帶線)心得分享-上
http://www.ptt.cc/bbs/Tech_Job/M.1361097390.A.678.html
這位帶線的「將近19小時」 v.s. 我的「連續48小時」 v.s. 林姓住院醫師的「連續值五天班」...只能說幸好這位帶線不是台灣的醫師。
帶線萬歲!
Posted by: wadadon | 2013.03.17 at 15:43
斷腿開刀 奔353公里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08/35279457
「醫改團體批醫院讓患者須自力救濟才能開刀,有夠扯。...淡水馬偕醫院急診室,該院診斷他左大腿閉鎖性骨折,指隔天才能開刀,他決定轉診至北市的北榮。」
急診和開刀房塞車的情形,以後絕對會更嚴重。今日台灣的醫療崩壞,督保盟和醫改會與有功焉。請督保盟和醫改會回顧自己之前發表過什麼意見、造成什麼果,再來討論是否「有夠扯」。
決定轉診到北榮的是誰?報導中寫得很清楚。小不忍則亂大謀。
Posted by: morpheus | 2013.09.08 at 18:56
醫德新境界。
創造醫、病、健保的三贏 (黃達夫)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630/35927655/
Posted by: morpheus | 2014.07.20 at 22:16
台灣的高危險妊娠權威施景中醫師的話:
「醫療環境改善不是大老們高喊醫德就可以解決,喊醫德是叫第一線醫師去死.... 」
──《遠見》雜誌,2014年10月號,第303頁
Posted by: morpheus | 2014.10.10 at 12:02
腦麻兒生前向母說:對不起 我不會走
http://udn.com/news/story/2/784048
「何姓男子在車上掐死腦性麻痺的兒子後向警方報案,被依殺人罪嫌送辦,台北地檢署下午將他責付妻子,並限制住居。何的妻子說,希望兒子下輩子不要再受這種苦,出生當一個健康的小孩,不要因為醫療疏失,一天要吞十幾顆藥...何男事後向警方供稱,兒子出生時因臍帶纏繞頸部缺氧,事後雖然保住一命,但發現患有腦性麻痺...。」
令人同情,但是把「臍帶纏繞頸部缺氧」說成「醫療疏失」未免太沈重。臍繞頸是上帝的疏失或有其他用意,並不是醫療人員造成的。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3.24 at 16:13
日本女孩 最不想約會的男人職業是...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425/598936/
「第1名 餐廳服務員(14.4%)...
第2名 醫生(12.4%)」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4.25 at 15:06
諸位醫學生,學著點:
挨轟裝死 和信辯「專治癌症」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630/36637719/
「和信副院長謝炎堯昨說,全世界癌症專科醫院都不對外開放急診,該院設有急診,但僅能處理癌患併發出血、呼吸困難等急症,不具備一般急診收治能力,並非急救責任醫院。」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6.30 at 14:38
和信爭議,台灣人再看不懂以後就沒有醫生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702/640388/
前和信人:和信醫德、形象全盤皆輸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703/640753/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7.06 at 20:24
我不覺得自己是一位有醫德的醫師!
ethan-hsieh.blogspot.tw/2015/07/blog-post_14.html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7.17 at 23:24
中國的麻醉醫德討論:
裝逼、操守與信仰,皆有種乎?
https://www.xcnnews.com/jk/1074606.html
Posted by: morpheus | 2017.09.23 at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