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還剩多少快樂的醫師呢?
☉黃達夫
(2002.11.1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出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nov/18/today-o1.htm#o2)
☉賴其萬
(2002.11.23,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陳連生
(2002.11.25,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林啟禎
(2002.11.2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小醫師
(2002.12.5,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黃達夫
(2002.12.2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wadadon贊曰:
看到這六篇文章中不時出現的「卓越人才」、「高層知識份子」、「知識份子的菁英及良心」、「醫師這個行業是理想性最高的」、「尊崇的社經地位」...,不禁給我「恍如隔世」、「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覺。覺得這些都離我好遠好遠。
林啟禎教授問:「醫者一番熱烈討論,不知是否會引起一般民眾的任何迴響呢?」然後自己下結論:「『台灣需要快樂的醫師』這個問題當然很重要」。可是在讀完這幾篇熱烈的討論之後,您有沒有發現:五位醫師,寫了六篇文章。沒有了。「一般民眾的迴響」?沒有!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楊秀儀的個人網頁裡,有一篇「以新觀點、新態度面對新的醫病關係」,其中提到:
「1993年我在哈佛大學當訪問研究員,一面準備申請博士班。提出的論文題目是關於台灣醫療糾紛之研究。當我把30多頁的論文構想交給指導教授,他看完後第一個問題是:『你曾經是醫療糾紛的受害者嗎?』『不是啊!』他接下來問:『那你有家人、朋友是醫療糾紛的受害人嗎?』『也沒有啊!』他說:『那何以你的文章中流露出強烈的反醫情緒呢?』我楞了一下,回答說:『有嗎?我只不過是單純的陳述目前台灣大多數人的感想罷了!』」
老實說,在台灣社會這種「強烈的反醫情緒」之下,除非是醫師本身或醫師的家人、親戚、朋友,一般民眾才不鳥醫師快樂不快樂!健保制度不是擁有超人氣的超高滿意度嗎?
黃達夫院長認為:「只要沒有人剝奪我們照顧病人的權利,醫師的快樂指數,應該與醫師對工作的投入成正比。」這句話對極了——只可惜前提完全不成立。黃達夫院長又提到:「我們大可依循個人的自由意志決定我們要如何照顧我們的病人。我們沒有理由被健保不良的制度牽著鼻子走,也不必被醫院管理者驅使、奴役。」這種理想性的說法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張苙雲董事長所言如出一轍:「醫師認為健保局支付及費用審查不當,何不發揮醫界一向強調自己擁有的專業權,向健保局據理力爭,奮起捍衛專業醫療水準?...在醫療專業認可的醫療水準下,病人該得到什麼樣的醫療照顧,醫護人員就該盡其所能提供,不應以任何藉口有所妥協。」因為二者的命題差不多,因此回應也完全一樣:
「我的良知和專業告訴我,我不應該同時照顧三個、四個甚至十幾個麻醉中病人,但是台灣悲哀的現實麻醉環境就是如此,請問這是我的『藉口』嗎?請教教我『不妥協之道』好嗎?(轉行?!)」
如果醫師的自由意志真的能捍衛自己的專業,據理力爭不會「秀才遇到兵」,各位就沒有機會在本站上看到相同的人(院長、教授、麻醉醫師...)一直在寫類似的東西,寫得口乾舌燥心浮氣躁,結果我們偉大的醫政單位和健保局還是不動如山。
大家都可以看到「健保局為刀俎,醫院診所為魚肉」。醫院對健保局的抗議招式老是放話、嗆聲、發動少數人遊行,不敢集體退出健保或「拙劣計畫」;這些招式已經用老了,早就被健保局看穿,說些官話,摸摸頭安撫一下,又是船過水無痕。
同樣的,因為受雇於醫院的醫師不適用勞基法,也沒有罷工權,因此「醫院為刀俎,醫師為魚肉」。就我所知,某連鎖性財團醫院和某宗教醫院甚至以類似「剷除異己」的方式對付醫師。
縱使在台灣醫界「集體的躁鬱」(黃達夫院長語)之中,當然還是有些醫師是快樂的。黃達夫院長猜測:「小醫師的欲望在程度上較陳醫師低,對現狀較不計較」,我卻不認為是如此。如大家所知,目前健保制度是「不同工同酬」,不同科別的快樂程度天差地別(不然也就不會有麻醉科、婦產科、小兒科、外科...招不到住院醫師的正常現象了——正常的醫學系畢業生還沒有失去「迴避不快樂」的生物趨性),只要出了一次醫療糾紛,醫師就可能由快樂的天堂掉到痛苦的地獄。
兩年過去了,「小醫師」無恙否?希望您還是和兩年前一樣的快樂。也祝福各位醫師有朝一日能成為快樂的醫師。
▲相關連結:
開發中及已開發的國家中,很少有像台灣醫師那麼廉價的.
台灣民眾就醫頻率是世界上屬一屬二高的.
也就是台灣醫師耐操任怨的程度也是世界頂尖的.
那為何民眾還不滿意?不願意調高一些健保費用呢?
是他們不瞭解醫療服務在世界上的行情價嗎?
還是現今台灣醫師提供的服務水準,讓民眾覺得不值這個價呢?
我覺得是醫療院所衝量壞了大事.
醫院拼命擴建,醫學院猛招新生.
大家拼量,造成價格無法提高.
因為醫療資源不可能無限擴充,既使沒有總額的限制,
醫界也會自嚐苦果......
尤其是健保制度下,醫療院所幾乎很少有自行發揮的空間.
甲醫院高薪從國外延請20位醫界高手,和乙醫院內部升任20位總醫師.
若服務病患的點數一樣.醫院的收入一樣.
搞不好,醫界高手因為經驗豐富,少做了很多檢查.
醫院收入反而更差......高手也要衝量才能維持高薪......
在此環境下,醫師如何能夠不廉價.
醫療品質怎麼不會每況愈下呢?
立人
940903
Posted by: 彭立人醫師 | 2005.09.03 at 16:04
台灣沒有快樂的婦產科醫生
☉陳連生
http://www.tma.tw/ltk/97510315.pdf
「全國名校之前茅菁英,莫不以拚進台大醫學院為殊榮。以筆者的年代1950年為例,狹窄之門,金榜題名者只有70名,7年後順利畢業者只剩63名(病逝、轉系、留級等因)...退役後超過半數同學...赴美重當實習醫師...留守台灣30名同學中,志願婦產科者竟然過半,多達18名,可見當時婦產科是如何熱門,反映過去一段燦爛的時代。台大只容納5個名額,其餘需要自找修業場所,拜師學藝。」
Posted by: morpheus | 2008.03.10 at 12:23
醫界會倫落至如今的處境,除了健保局的錯誤政策以及沒有擔當,政治力的因素以及大環境的影響而外,醫界本身也要負很大一部份責任!!
健保局原本規範了門診看診人次,住院或開刀醫生應該花在患者的時間也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因為給付低,私立醫院以經營管理為導向而精簡人力以及降低醫療品質,醫生也減少了用於診視病患的時間,然而醫界審查與評鑑時卻沒有確實盡到相互監督的責任,因而一灘渾水大家都遭殃,得利的是財團,卻苦了患者和醫護!
如果在精省給付時一方面爭取合理給付,一方面仍然維持醫療水準,時間和診療人次必然會受到限制!!此時各院亦可仿效英國方式開設自費門診!!急重症病患則由急診診察!
如今國人多有醫療保險,如此一來,欲要求得到優先看診的人得自費看診,以健倒看診的人則按排隊方式,每個醫生若都能盡心看診,掛不進的民眾就不算訂約,醫師本身也只要專心診察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病人即可!
至於醫生每週該看幾診,健保及自費門診比例如何可各醫院自行討論!!但重點是評鑑和審查得真正發揮相互監督的功能才行!!
站長是麻醉科醫師,也可以堅持自己所要的品質,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接刀,其它則往後展延!!
額外的工作負擔則以自費處理!!
另護理人員的工作以及給付也應於醫護界共同討論!!
有些患者住醫院比自己家舒適,還有一堆護理人原可以差遣,若不依患者或家屬的意思,還會被申訴,醫院也應該好好關心一下一直受到欺壓的護理人員了!!
Posted by: 路人乙 | 2008.07.17 at 06:46
站長是麻醉科醫師,也可以堅持自己所要的品質,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接刀,其它則往後
展延!!
額外的工作負擔則以自費處理!!
真是個不錯的建議啊!
Posted by: chesh | 2008.07.20 at 08:54
絞盡腦汁想了三個星期,還是不知道要如何回應「路人乙」。
「路人乙」的主張比改醫會的更虛無縹緲、比台灣的健保制度更烏托邦。尤其是通篇提到四次「自費」,在英國似乎講得通,不過在台灣就變成痴人說夢了。
最近的熱門成語是「苦民所苦」,不是嗎?
Posted by: wadadon | 2008.08.08 at 00:48
為什麼台灣麻醉致死率高?
2014-04-02 天下雜誌 544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27&page=1
工作爆量 五分鐘麻一人
2014-04-02 天下雜誌 544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49
現在看到類似報導,只感覺到麻木。因為無能的政府完全無法解決。
Posted by: morpheus | 2014.04.02 at 21:46
☉楊佳陵(執業律師/法學博士)
https://www.facebook.com/ann.yang.98/posts/10206409111643531
「法學界可以放下不客觀的仇意或妒意嗎?醫療專業,法律專業,各種專業人士,全都是一個穩定努力打拼的中產階級社會,至關重要的力量!以前我不太認為法界有仇醫之事,醫糾法草案後,我相信了。」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5.16 at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