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其萬
(2002.6.6,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6/today-o1.htm#o4)
(略)
招生方法:全體一致同意醫學生的選拔絕不能只以筆試而決定,建議應以學科考試到某種標準後,以「申請入學」的方式為最理想。國內醫學院校長大多同意目前所行之由各中學推薦該校成績優異的三名學生之所謂「推薦甄選」的辦法不如「申請入學」來得公平理想,國外三位學者也都建議入學管道不宜太多種,「聯考」、「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並行的辦法恐非上策。
(略)
▲回應「由醫師養成看多元入學的重要性」
☉葉明倫
(2002.6.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8/today-o1.htm#o6)
(略)
賴教授的想法是很理想的,但是他所提到的入學評估項目,除了學科考試以外,其餘都屬主觀的認定,萬一招生委員會不夠客觀公正,將造成極大的弊端。以台灣目前的社會風氣而言,要招生委員會做到客觀公正,幾乎是緣木求魚。(略)(作者葉明倫╱新光醫院外科醫師)
▲回應「由醫師養成看多元入學的重要性」
☉沈思者
(2002.6.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9/today-o1.htm#o6)
(略)以幾十分鐘口試評定一個人是否具備醫生特質?實在太荒唐。選配偶,談了幾年戀愛,都不一定看得清楚。
以上三個問題無法解決,我就不相信多元入學及其口試制度能做得好。二十年前,台灣一位教授在日本因順手牽羊被捕,羞愧自殺。今日奧林匹亞數學競賽爆發醜聞,不見有人切腹,只是自認運氣不好而已。榮譽精神與傳統未能建立,台灣如何能仿效歐美?
(略)(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醫師,沈思者是筆名)
☉賴其萬
☉黃達夫
(2002.6.15,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醫界甄選人才 不盡公平
☉鄧惠文
(2002.6.15,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15/today-o1.htm#o5)
(略)
多元入學方案是一番美意,但現在的方法仍欠周詳。如果想找出才德兼備的學生,教育部應該先想辦法測量教授、大醫師等考官的個性和品德!(作者鄧惠文╱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陳茂雄
(2002.6.15,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15/today-o1.htm#o6)
(略)
新式入學制度的內容有很多是從國外搬回來,在國外它是相當好的制度,可是未必適用於臺灣,國外良好的制度要在臺灣靈活應用,其基本條件就是臺灣的民情與外國相近。新制入學方式要變成好制度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家長對子弟的入學不要介入太深;第二,各級學校的老師要有超然的人格。這兩個條件在臺灣並不普遍,目前臺灣面對的並不是教育問題,而是社會問題,臺灣人喜歡追求特權,不少人會鑽漏洞,使自已子弟的起跑點在別人的前面,各級學校的教師也未必能夠超然,出現弊端在所難免。某些大學的特殊科系已變成特權子弟的溫床,因為在口試與審查資料這兩關出現不公平的現象,面對這個問題,教改人士提出制訂迴避條款以消除弊端,事實上它是不管用的,因為家長關說的對象未必是自己的親人。另外在學生的審查資料中,曾出現過原來學校造假的紀錄,也有家長幫子弟製作審查資料,甚至於花錢請人製作,形成立足點不平等的現象。
(略)(作者陳茂雄╱中山大學教授)
☉郭正典
(2002.6.16,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多元入學的罩門:公平性
☉麻衣子
(2002.6.17,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17/today-o1.htm#o6)
先後拜讀和信醫院的賴其萬醫師與黃達夫院長對多元入學發表贊同意見(自由廣場,六月六日、六月十五日)。大家都看得到黃院長與賴醫師對於台灣醫學教育的用心,「各得其所、各展所能」也是美好的理想,只可惜徒善不足以為政。黃院長文中提到:「多元入學爭議的焦點,似乎都被放在『公平性』上。」信哉斯言!「公平性」不只是多元入學爭議的焦點,更是多元入學的罩門!因為多元入學一講到「公平性」就「破功」了。
賴教授提到休斯(Patricia Hughes)所言:「醫學院正確的招生政策是要平衡兩種考量:要找到有潛力能夠成為好醫生的學生⋯;也要對申請入學的學生有公平的選拔辦法。」賴醫師對多元入學可能的好處多所著墨,對於選拔辦法如何做到公平,卻只能提出空泛的、概念式的說法。難怪賴醫師會被「沈思者」醫師評為「台灣文化的外行人」(自由廣場,六月九日)。
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公正無私」,但是在台灣的社會卻到處可以看到負面示範。幾個月前陳姓醫師所揭發的奧林匹亞甄審醜聞,應該只是冰山一角;最近的「新新聞」雜誌報導過比這個更膽大妄為的。醫院裡常看到「VIP症候群」:大教授的親人要動個小手術,就會有大醫師們上場,連護理部督導都到場關切。誰敢相信會有「公平的選拔辦法」?多元入學再這樣下去,我猜幾年之後,大醫院的院長、副院長、醫學院大教授的子女考上醫學系的比例,應該會大幅改變(有興趣的學者可以開始收集統計資料了)。
一個不考慮到人性的制度,恐怕難以長久。根據民意調查,不少民眾贊成恢復單一聯考制;我想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對多元入學的公平性有把握之前,請不要對反對多元入學的人扣上「逢多元化必反」的大帽子。(作者為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麻衣子是筆名)
☉黃達夫
(2002.6.1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聶松齡
(2002.6.1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多元入學的美意被抹殺
☉姚忠翎
(2002.6.1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轉載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19/today-o1.htm#o5)
多元入學原本是希望學生藉著活潑的教學內容及方式,盡其所能的發展各類才能的潛力,不因為聯考制度,遏阻了非主流學科外的學習空間;不因為主流學科的成績,造成升學的困擾,繼而找出學生的興趣,培養個人的人格特質,及知識與學習的熱情。
然而,如此的美意,全遭抹殺,大家只擔心以後升學是否全憑關係,是否窮人的孩子就唸不了大學,因此,什麼考試都參加,什麼科目都補習,家長花費龐大,學生壓力沉重。
其實,家長應該就自己學生的人格特質,選擇入學的方法,學生也應該慎選自己想要就讀的學校,而非從第一間考到最後一間學校。在多元入學方案的方式下,學生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實力與特質,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建議及協助,以免像從前學生就讀自己不喜歡的科系,無法學以致用。
家長最常抱怨的就是多元入學方案複雜的考試制度,但是,對學校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科系的學生又有何不可。我認為被申請的科系應該公開明確地說明篩選的標準與所要求的條件或人格特質,以免被質疑有舞弊的可能。(作者姚忠翎╱政治大學外交系學生)
☉蔡景仁
(2002.6.2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黃達夫
(2002.7.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賴其萬
(2002.7.4,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