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鈴
(2004.8.1,康健雜誌69期封面故事)
▲《康健》獨家調查 17家醫學中心
醫療資訊,哪家最公開?
(略)
Q:手術前,麻醉醫師有沒有來?
(略)
▲媒體首度醫院出口民調
17家醫學中心
住院手術溝通品質知多少?
(略)
△令人不安的麻醉
(略)
面對民眾所受到的麻醉待遇,張苙雲很不滿:「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尤其受評醫院都是醫學中心、教學醫院,表現卻那麼差。
相對於她的激動,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王志中顯得較平靜,對麻醉人力不足、無法應付龐大開刀量等制度因素,他雙肩一垂:「什麼樣奇怪的數字我都看過!」(見「台灣麻醉品質,向下沈淪?」)
(略)
▲台灣麻醉品質,向下沈淪?
據估計,台灣民眾動手術與麻醉有關的死亡率,比日本高17倍。台灣的麻醉品質怎麼會如此低落?
(略)
△麻醉醫師淪為遙控醫師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王志中指出,美國規定,麻醉醫師在同一時間最多只能照顧兩個病人,但一對二時,給付下降。超過兩個時,是違法且沒有給付。
但在台灣,平均一個麻醉醫師同時要照顧4個病人。在醫學中心因為開刀量大,甚至可能高達一對五。區域醫院、地區醫院的開刀量少,大約一對三或一對二。(不過,這兩級醫院有些到晚上可能沒有麻醉醫師,是另個問題。)
「這樣的醫療照顧,病人能接受嗎?」他焦急地反問。
(略)
一家醫學中心的資深麻醉醫師指出,開刀名單掌握在外科手裡,醫院為了增加使用率,提高效率,如果原本排定的開刀病人因故無法開刀,外科醫師可能臨時通知另個病人來,但不一定告訴麻醉醫師。結果,麻醉醫師可能下班前還不完全知道明天要幫哪些人麻醉,遑論做術前訪視。
「Efficiency(效率)最重要,」這位麻醉科醫師既嘲諷又感嘆,他常常不知道隔天要開哪些刀,直到第二天早上臨進開刀房前。
(略)
▲迴響
(2004.?.?,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交流聯誼會)
(轉載自http://ebuy.cch.org.tw/interchange/index.asp)
康健雜誌調查:3家醫院(三總、北榮、彰基)優等(中時晚報)
由康健雜誌調查在開刀房外調查病家手術前的溝通情況、醫院的藥袋標示是否完整、醫院的網站上對醫師的學經歷、專長、專科資格有無詳細介紹,結果顯示,3項指標都在平均水準以上者,僅三總、台北榮總、彰基 3家醫院,被列「最優」等級(詳見康健雜誌68期)。
▲morpheus贊曰:
醫院將康健雜誌的調查當成媒體主辦的「非強制性醫院評鑑」,反映了醫院對於醫策會辦理的醫院評鑑的因應之道。
站長認為這份調查想要呈現的結果是有意義的。康健雜誌在重重艱難之下完成了這一期的封面故事,值得鼓勵。但是正因為重重艱難的存在,顯然康健雜誌不得不加入很多調查方法上的妥協及推估。以下站長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提供「圈內人」對這份調查的看法,希望康健雜誌能精益求精。若有求全之毀,也請康健雜誌「宰相肚裡能撐船」。
做研究或調查,最怕的就是GIGO (garbage in, garbage out)。是不是GIGO,從研究或調查方法大概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出口」民調?
首先,「出口民調」這個用詞就有很大的問題。關於「出口民調」應用於選舉的效度問題,站長為了藏拙在此按下不表。以站長對「出口民調」這個名詞的粗淺了解,應該是在醫院大門口訪問正要出院的病人才是正港的「出口民調」。不過這個時機對於提著大包小包要出院的病人和家屬來說相當不便。
△手術前,到底有沒有見過麻醉醫師?
表1「手術溝通,哪家醫院最友善?」中,要調查的主體(開刀中病人)和被面談的主體(開刀中病人的家屬或親友)是不同的,這是最大的致命傷!
實務上,在住院病人開刀前一天到病房做麻醉前訪視時,有很高比例的病人是當時沒有其他人陪;就算有人陪,也不見得就是病人開刀當時在開刀房家屬等候區等待的人。外籍看護大概不知道誰是麻醉醫師。這些都會造成調查結果中「偽陰性(false negative)」率偏高。
△手術前,麻醉醫師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麻醉可能有什麼風險、副作用等?
這個問題的答案選項之一是「根本沒有出現或不知道誰是麻醉醫師」。文中並沒有闡明「不知道誰是麻醉醫師」的意義。是有人解釋過,但受訪者不知道那個人是不是麻醉醫師?還是受訪者不知道為病人麻醉的是那一位麻醉醫師?
一般人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來做麻醉前訪視的麻醉醫師,應該就是隔天為病人麻醉的麻醉醫師;實務上,做麻醉前訪視的麻醉醫師和實際為病人麻醉的麻醉醫師非常可能並非是同一個人。理由有很多:
一、一般而言,麻醉醫師會被分配負責相鄰的幾間開刀房(如:麻醉醫師甲負責開刀房第1-5間;麻醉醫師丁負責第16-20間)。但是各大醫院為了使開刀房的使用率最大化,常常會「跳台」(如:開刀房第2間原先排定的手術都完成了,於是把第20間的部分手術挪到第2間進行)。通常這時候開刀房第2間還是繼續由麻醉醫師甲來麻醉,不會讓麻醉醫師丁從老遠的地方溜著直輪排鞋趕來麻醉。
二、有時候開刀房第11間的戰況如火如荼,麻醉醫師丙已經「分身」乏術,但是第15間正巧要開始麻醉,這時候麻醉醫師丁可能會到第15間支援。
三、麻醉醫師不見得都會每天上班。若麻醉醫師乙今天沒上班,他需不需要在今天到醫院訪視明天他要麻醉的病人?(有些人上班得開一小時車。)
四、有些手術醫師排了一堆手術,白班根本開不完,昨天做麻醉前訪視的麻醉醫師已下班去了,輪到夜間值班的麻醉醫師來麻醉。
原因多到不及備載。人力不足,自然會產生許多因應之道。「Efficiency(效率)最重要」的做法掛帥,其他考量只好靠邊站!
另外,「手術當日住院」越來越多,病人在手術前幾小時才剛住院,以麻醉科現有的人力就更不可能丟下開刀房的麻醉工作去訪視。
以麻醉醫師的立場而言,病人簽署了麻醉同意書,應該就是讀完並了解上頭所寫的東西,麻醉醫師無庸再把上頭已有的「麻醉可能有什麼風險、副作用等」再說一次;若不了解,應該要提出問題。(您把簽完名的「信用卡申請書」交給銀行時,收件的行員也沒有要求您把所有條款從頭到尾讀過一次,對吧?)麻醉醫師真的沒有時間「要求病人逐字逐句唸出同意書內容後再簽名」,頂多只能針對病人的特殊狀況(「您的嘴巴張不開,是標準的『困難插管』,所以麻醉時會...」)或該手術的特殊風險(「開這種刀,中風的機會特別高...」)多加解釋。
實際上有很多病人真的是只知道要在麻醉同意書上簽名、蓋手印,完全不管麻醉同意書上還印了多少東西。醫院在把麻醉同意書交給病人簽署時確實應該要提醒病人在簽名之前該做的事及該有的權益。
△「推估醫學中心麻醉人力有多缺?」嚴重背離事實
「推估醫學中心麻醉人力有多缺?」的表格,就更抱歉了。可以說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有問題,偏離實情甚多。一言以蔽之:醫學中心的麻醉人力比這個表格所呈現的結果更缺,缺很多!
醫院有幾間手術室,好像再怎麼算也不至於搞錯。但是醫院裡的手術室一般總會有幾間是僅進行局部麻醉就能解決的手術,這種手術的多寡和麻醉人力無涉。所以表格中「手術室使用(間)」事實上是高估了。
再以此「保守推估每家醫學中心每日開刀量」為「手術室間數x3」,所算出來的「(會用到麻醉人力的)每日開刀量」應該會比實際的高估,對不對?
不見得。有些醫院的開刀房運作效率(turnover rate)超高,讓開刀房裡所有工作人員疲於奔命。這當然會造成推估的「每日手術量」嚴重低估。切勿低估某些醫院追求效率的執念!
「麻醉專科醫師人數」更是大有文章。「每個麻醉醫師都工作、沒請假」的假定就大有問題。有些麻醉醫師的工作是部分花在疼痛門診裡,有些麻醉醫師更是只從事研究,早已不碰臨床麻醉工作。不論是醫院評鑑還是康健雜誌這次的調查,都不會顯示這個事實。
更糟糕的是:開刀房裡的麻醉醫師隨時可能被調到開刀房外(應召帶出場):病房或急診在急救病人時碰上困難插管,緊急要求麻醉醫師支援;要進行MRI檢查的小兒科病人不合作,需要鎮靜或麻醉...。要提供「無痛胃鏡、大腸鏡」服務,又少掉一個人力。當主管的有行政工作要忙,要開會...。
大家看看一個麻醉醫師「曾守過26間的最高紀錄」,就會了解什麼叫做「人力有多缺」。「一個麻醉醫師同時要照顧4個病人」?這算是輕鬆的小case啦!
「每個麻醉醫師每日手術麻醉量」如果真的只有表格中的最高紀錄「近11」的話,麻醉醫師簡直要樂歪了,各位可以就近到醫學中心找麻醉醫師喝香檳慶祝!
「麻醉護理人力」也不知道是怎麼調查得來的,站長很懷疑是不是沒有加上恢復室的人力。
「麻醉醫師與麻醉護理人力比」的解讀方式不只一種。如淑君(化名)所抱怨的「很多同事已受不了,紛紛離職到其他較輕鬆的醫院,補的人力追不上走的人力」,呈現出來的「麻醉醫師與麻醉護理人力比」會比較好看,但是麻醉品質不見得比較好。
在很多教學醫院的夜班和假日班非常倚賴麻醉住院醫師,這是調查中完全沒有呈現的。
這個表格真的只能「參考」。
△結論:
「面對民眾所受到的麻醉待遇,張苙雲很不滿:『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這有什麼不能接受的?胡適有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這就是政府和民眾多年來不重視麻醉而來的惡果。
沒有人力,一切都是空談。以目前的麻醉人力,連「應付了事」都有困難,不要出事就難能可貴了。麻醉品質?以後再慢慢說吧。"What cannot be cured must be endured."
「台灣麻醉醫學會『台灣麻醉品質,向下沈淪?』記者會之報導與迴響」中的報導「麻醉併發症死亡率令人發麻」中的一句話最中肯:「衛生署唱高調談什麼術前麻醉評估,其實都是紙上談兵」!
▲morpheus註:
感謝打字工electra。
▲相關連結:
以下的「家屬受訪問卷」是去年九月初出現的。(這家XX醫院曾在去年三月大出風頭。)
顯然是院方因應康健雜誌69期調查的動作之一。
*******
先生、小姐,您好:
我們是CH醫專的學生,想了解您的家屬到XX醫院動手術的各項品質,這些資料可以提供XX醫院做為改善的參考。
(00.)你跟病患之關係?
1.配偶
2.兒女
3.兄弟姊妹
4.朋友
5.其他____
(0.)住院期間都是你在照顧病患嗎?
1.全天都照顧
2.輪替方式
3.剛來探視或照顧
(1.)手術前,醫生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不動手術可能的後果,讓你們知道為什麼一定要開刀?
1.有
2.沒有
3.不知道
4.是你們自己要求動手術
(2.)手術前,醫生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有什麼其他不用開刀的治療方式?
1.有
2.沒有
3.不知道
(3.)手術前,醫生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手術可能有風險、併發症、副作用等?
1.有,醫生自己說的
2.有,不過是你們問醫生的
3.沒有
4.不知道
(4.)你手術前,有人向你或病人解釋手術步驟會怎麼做嗎?
1.有,口頭說明
2.有,還用畫圖、道具、模型或錄影帶解說
3.沒有
4.不知道
(5.)手術前,麻醉醫師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麻醉可能有什麼風險?
1.有
2.有出現,但沒說
3.有說,但不知道是不是麻醉醫師
4.根本沒有出現
5.不知道
(6.)整體來說,你或病人對這次手術前的解說,感覺...
1.很滿意
2.滿意
3.普通
4.不滿意
5.非常不滿意
6.不知道
(7.)主治醫師昨天(開刀前一天)有來看病人嗎?
1.有
2.沒有
3.不知道
Posted by: gould | 2005.01.23 at 11:09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從R1開始就規定有術前訪視啦
剛開始四點下班後還訪到晚上九點都沒吃飯咧(有的病人還都睡了咧,但也沒辦法,把他和家屬叫醒!這麼多病人,麻醫自己都沒吃飯了〉
病人或家屬不在就再找第二次
真的找不到人,就交代要家屬在開刀那一天要到開刀房來談
這樣會漏掉的不多啊
Posted by: 生是麻醫死是麻衣魂 | 2005.01.25 at 11:00
有住院醫師才能這麼做啊!
訪視五個小時...真是鐵的紀律。
Posted by: morpheus | 2005.01.25 at 23:21
R2後不會做這種事了啦
run一圈病人不在就等第二天在Or解釋了
Posted by: 生是麻醫死是麻醫魂 | 2005.01.26 at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