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宜
(1998.9.1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我是實習醫師,我哥哥是麻醉科醫師。
去麻醉科實習前,我對哥哥所說的麻醉中的驚險鏡頭也不太有感覺。自從我親眼看到麻醉中病人的生命徵象一點一點地消失,而全身冒冷汗的我只能呆呆站在旁邊,看著麻醉科的老師進行急救,我才清楚為何有時哥哥從醫院回家,會有如剛打完一場大戰般,飯也沒吃,就上床休息。
麻醉科老師說:全國的教學醫院到處有麻醉科住院醫師的缺額,但醫學系畢業生願意從事麻醉工作的比率不到一%。
衛生署認為:只要是中華民國合格的醫師,就可以進行麻醉。就我在麻醉科實習時與手術病人接觸所知:有七成以上的病患不清楚麻醉科醫師為他們做了什麼事,不知道麻醉會有那些危險,更不用提對麻醉科醫師有多少的尊重了。
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Clinical Anesthesiology(臨床麻醉學)第二版第七○七頁已清楚寫著:子宮頸旁神經叢阻斷術造成胎兒心跳過緩的機會可高達三十三%。目前麻醉科施行無痛分娩時大多採用硬脊膜外麻醉,我哥哥說他根本不想蹚這渾水去進行相對較為危險的子宮頸旁神經叢阻斷術。
麻醉是一項高危險的工作。除了經驗,更需要眾多監視儀器及急救設備。若沒有這些監視儀器及急救設備,一旦病人發生危險,常只是拉麻醉科醫師下水而已。診所或醫院只要能提供足夠的誘因(合於標準的監視儀器及急救設備、合理的薪水、尊重),那會愁麻醉科醫師不近悅遠來呢?
為何國內很少有醫師願意投入麻醉工作?我認為原因有四:
一、民眾(及部分醫師)不了解麻醉的重要性及危險性。鎂光燈集中在手術醫師身上,幕後英雄常得不到病人及家屬的感激與肯定。
二、麻醉科醫師人數不足,工作超量。
三、高風險,易生醫療糾紛。
四、給付不合理,不管有無麻醉科醫師施行麻醉,平頭給付。
根據麻醉醫學會的調查,國內的麻醉死亡率至少為美國的八倍。孰以致之?要改善國內的麻醉大環境,除了使民眾了解麻醉的重要性及危險性,得靠政府修法規定只要進行局部麻醉以外的麻醉,一定要由麻醉科醫師執行。(作者現為成大醫院實習醫師,小宜是筆名)
▲morpheus贊曰:
實習醫師到麻醉科實習後,只要能體認到「萬一自己或親友需要開刀時,一定要有麻醉科醫師」,可謂不虛此行。如果寄望他們實習後能立志加入麻醉行列,似乎就有點不切實際了...。
▲morpheus註:
感謝打字工electra。
▲相關連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