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台灣麻醉回顧與展望」)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現已改名為台灣麻醉醫學會)
(原出自http://www.anesth.org.tw/tsa/3_5.htm,麻醉醫學會網站改版後該連結已失效。)
△蓽路襤褸的歲月-民國40年代初期(1951-1956)
民國38年(1949年),大陸淪陷,政府遷播來台,一切醫療設備都非常的簡陋。當時國防醫學院由上海奉令遷台,首先被運上船的,並非外科機器,而是一台全身吸入麻醉機,可惜無人會用。
民國40年(1951年),有「台灣麻醉之父」尊稱的陸軍第一總醫院(現三軍總醫院前身)王學仕醫師受到前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張先林的鼓勵,決定由外科轉而專攻麻醉並成立麻醉科,成為我國首位從事麻醉的專業醫師,而陸軍第一總醫院也成為國內最早成立麻醉科的醫院。當時的麻醉機械,缺乏的可憐,而麻醉劑也僅乙醚及Pentothal可用而已。在麻醉器材方面,王學仕醫師所用的器具,還是由軍醫署庫房中找出的大型喉頭窺鏡,以及成人用橡皮氣管內管,惟因存放過久,又無人保管,橡皮甚軟,極易彎曲而至阻塞。現在動物實驗室用的氣管內管,恐怕都要比這支古董管子強上幾百倍。
根據王學仕醫師在「麻醉生涯三十年」文章裡的記述,當時用乙醚開放點滴麻醉法,真是十分困難,常在手術前一小時就得開始麻醉,麻醉中病人時睡時醒,喉口咯咯有聲,牙關經常緊閉,呼吸半通不通,瞳孔忽大忽小,脈搏時快時慢,真可謂盲人瞎馬,夜臨深池,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麻醉一小時後,氣管內管有時仍不得其門而入,有時弄的血流滿口,間或牙齒脫落。有時腹部漲大,放了半天,氣管內管變成食道內管,只得拔出,從頭開始。當時能夠一個小時內將管子插入氣管,已經是老天爺幫忙了。而也因為有這根管子的插入,才導致國內胸腔外科的蓬勃發展,且有一日千里之勢。由此看來,這一氣管內管應居首功。
同年,陸軍第一總醫院盧光舜醫師(國內專攻胸腔外科第一人)及台灣大學附屬醫院林天佑教授先後自美歸國。當時,林天佑教授想在台大醫院開始胸腔外科手術,但苦無麻醉醫師協助麻醉。王學仕醫師得到張先林主任的同意,帶著一台麻醉機到台灣大學附屬醫院協助其麻醉工作。王學仕醫師常常是上午七點開始在第一總醫院工作,下午再趕到臺大醫院協助林天佑教授上胸腔手術麻醉。當時前陸軍第一總醫院盧光舜主任肺臟手術是由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而臺大醫院林教授的食道癌手術有時會從中午二時到午夜。難怪王學仕醫師會稱那段時光為「戴月披星的日子」。後因臺大醫院之胸腔手術日漸增多,台大的翁廷銓、陳江水及陳博也加入麻醉的行列,由王醫師指導有關臨床麻醉的訓練。
民國40年(1951年)底,王學仕醫師赴美進修,出國期間,陸軍第一總醫院則由汪福男醫師接任麻醉工作,同時有吳瓊英及劉振安等二位麻醉護士協助。汪醫師原本亦是外科醫師,受張先林教授影響,於民國42年(1953年)轉任麻醉專業。民國43年(1954年),王學仕醫師自美學成返國,同時陸軍第一總醫院也正式開始麻醉住院醫師的訓練,繼有金華高、何維柏、彭碧岳諸醫師參加麻醉陣容。
繼陸軍第一總醫院成立國內第一個麻醉科後,臺大醫院於民國42年(1953年)成立國內第二個麻醉科,當時首屆主任為李光宜醫師,隨後台大麻醉科並於民國45年(1956年)脫離外科(國內第一個自外科獨立出來的麻醉科),及於民國51年(1962年)在台大醫學院成立麻醉學科(為國內第一個成立麻醉學科之醫學院)。
自王學仕醫師返國後,即展開聯合國內同道組成麻醉臨床討論會(亦即現今之北區麻醉聯合討論會)。第一次會議於民國43年(1954年)2月1日在台北陸軍第一總醫院外科學系舉行。與會者計有李光宜、汪福南、翁廷銓、陳江水、陳慶義、馬擢等醫師及吳瓊英、劉振安小姐諸人。以後此一討論會,每週舉行一次,持續將近二十年,後改為每月一次,延續至今。
民國43年(1954年)後,台灣麻醉才由開放點滴法邁進到氣管內管麻醉術,國內麻醉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同時國內開始應用肌肉鬆劑(Muscle Relaxants),第一次適用Succinylcholine上氣管內插管,數分鐘內麻醉一切就緒,後並續用箭毒素(d-Tubocurarin)以維持肌肉之鬆弛(落後國外12年之久)。
最早開始國內麻醉訓練工作的王學仕醫師,在民國43年(1954年)至44年(1955年)間舉辦了兩期麻醉醫師臨床講習班。當時麻醉大都由外科醫師兼任,因此講習班主要為培訓軍中各大醫院之主治醫師,同時並代訓台大附屬醫院若干外科醫師。第一期為期約二個月,課程主要由美軍顧問團麻醉科上尉軍醫Dr.S.Joseph講授,可惜當時因為上課人數太多,病例太少,可實地操作的機會因此不多,再加上Joseph醫師均用英文講課,所以學習效果不盡理想。第二期的麻醉醫師訓練班奉軍醫署令於民國44年(1955年)開辦,為期三個月。
民國44年(1955年)12月中旬,台灣麻醉史上發生第一件因用乙醚而發生爆炸的意外事故。一名二歲男童因急性腸阻塞行開腹檢查手術,由一位麻醉住院醫師負責麻醉工作,當其開啟身邊之抽液機時,因爆出火花而發生爆炸,所幸並未造成嚴重傷亡。此後Trilene則漸漸成為吸入麻醉劑之主流,民國47年(1958年)Halothane傳入台灣取代Trilene後,可能發生爆炸的危險才漸漸消除。
台灣麻醉史上另一項創舉是麻醉恢復室的設立(即現在所謂的加護病房)。台北陸軍第一總醫院於民國44年(1955年)4月份,在張先林主任及護理學系周美玉科長鼎力協助下,創立台灣第一間麻醉恢復室,第一位負責該室的護理長是林家瓊女士。後來因為一些較大手術(如胸腔、腹腔及腦)的病人需在恢復停留較久,經院方同意後,將床位擴大為八位(原來僅四個床位),並派醫護人員日夜值班,而變成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
△起步成長的歲月-民國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1955-1960s)
為了促進麻醉學的研究,提高麻醉學水準,增進治療的效率,民國45年(1956年),在張先林、王學仕等醫師的支持及李光宜醫師的奔走之下,國內第一個麻醉專業團體-「中華民國麻醉學會」正式於台北成立。由李光宜醫師擔任第一任理事長。成立大會假台北市台大醫學院舉行,共有三十二位發起人,由於當初國內部分麻醉工作皆由外科醫師兼任,因此大多數發起人為外科醫師,並定學會英文名為Th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of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在台灣麻醉發展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許多麻醉界的創舉皆由學會建立並實施。
民國47年(1958年),台灣榮民總醫院成立在即,王學仕醫師奉命辦理由國防醫學院代訓榮民總醫院麻醉護士訓練班,於民國48年(1959年)5月4日第一期結訓。同年榮總成立,王學仕醫師兼任該院麻醉科主任,至其於榮總退休前,共舉辦七期麻醉護士訓練班,課程則根據美國麻醉護士學會(AANA)之教材為藍本,課程內容每期均有精進。第一期共有包括顏雪員女士在內之七名人員結業,此為國內第一批正式受麻醉訓練之麻醉護士。七期之中,共培訓有一百三十名麻醉護士,這批受過嚴格訓練的麻醉尖兵,在當時麻醉醫師奇缺的年代,為國內麻醉工作人員之主力,對國內麻醉工作貢獻甚鉅。
民國48年(1959年)後,國內麻醉學界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麻醉陣容也日漸增強。南部有曾清楷醫師及李芬醫師,中部有王明鶴及徐列醫師、北部除了前述台大及三總的醫師外,榮民總醫院有丁守渝、高正夫、劉茂和李德譽醫師等人,空軍總醫院有譚培炯、史志超二位醫師,而每週一次的麻醉討論會,也使多位專業精英互相研討學習,交流麻醉經驗。
50年代(1960s)出國研習麻醉醫師日漸增多,並將所學帶回國內傳述後進。如趙繼慶醫師於民國50年(1961年)自丹麥哥本哈根研習麻醉學回國。民國54年(1965年),何維柏醫師至美國威斯康辛Marquette大學深造,並兼任麻醉醫師。何醫師於民國57年(1968年),取得碩士學位後返台,大力主張麻醉醫師應重視基礎醫學的研究,因此開創指派住院醫師至醫學院基礎學系(生理及藥理學系)進修之先例,希望引發醫師們對研究工作的興趣,使麻醉學的發展更上層樓。曾清楷醫師於民國55年(1966年)赴日本大阪醫科進修有關疼痛方面的研究,回國後於民國56年(1967年)12月1日在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成立國內第一所疼痛診療科(Pain Clinic),以西醫的神經阻斷術加入中國的針灸醫學,對治療各種疼痛及交感神經性疾患,發揮強力的醫療效果,並使麻醉醫師的角色從幕後走到幕前,為病患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之後,臺大醫院也於58年(1969年)成立第二個疼痛門診。
在麻醉技術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如臺大醫院於民國51年(1962年)起使用神經鎮靜止痛法(Neuroleptanalgesia),民國55年(1966年)使用笑氣及氧氣於低流量麻醉法,民國57年(1968年)完成國內首例腎臟移植手術,啟使了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麻醉的時代等。而自民國53年(1964年)起,在曾清楷醫師的大力推廣下「硬脊膜外麻醉法」在臨床上已被廣泛使用,此法不但提供外科手術良好的麻醉,並保障很多不適合全身麻醉病患的生命安全,因而將麻醉學帶進一個新的階段。
由於醫學會成立以後才可以加入國際組織,民國53年(1964年)9月,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正式成為「世界麻醉醫學會」的會員國;民國56年(1967年)加入「亞澳麻醉醫學會」。民國58年(1969年)李光宜教授以學會理事長身分協助籌備「國際外科學院」第二藉亞洲會議;民國59年(1970年)擔任「世界麻醉學會」麻醉教育基金保管委員會委員兼麻醉教育委員會委員。自此,我國也成為世界麻醉舞台上的一員,並扮演許多重要協助的角色。
民國56年(1967年)1月,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發行國內第一本麻醉學專業刊物-「中華民國麻醉學會雜誌」,英文名稱為Acta Anaesthesiologica Sinica。此雜誌刊載麻醉學有關論文、臨床報告,並介紹國外有關麻醉學文獻,對提高國內研究水準、增廣會員知識有卓越的貢獻。麻醉工作者因此也有了一個可以發表研究心得及交換工作經驗的園地。
△急起直追的歲月-民國60年代(1970s)
民國60年代(1970s),我國的臨床麻醉技術已漸漸跟上世界的腳步,如應用超低溫於心臟外科手術、脊髓內嗎啡用於術後止痛、使用硬膜外嗎啡止痛等;而國內第一位坐股連體嬰分割手術成功,麻醉更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民國67年(1978年),張傳林醫師至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並將芝加哥大學林重遠教授的「低流量閉鎖循環麻醉術」(又稱林式技術)及「心臟麻醉術」的新觀念引進國內。
60年代麻醉醫學巳受到相當重視,且對病患有更專業的服務。當時各大醫院(如馬偕、長庚、國泰醫院等)成立之麻醉科甫成立即為獨立的專科(早期如三軍總醫院、台大醫院及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最初皆附屬於外科之下),使其可以全力發展,不受制於其他單位;各大醫院針對麻醉護士,也有其特別的訓練。長庚醫院成立之初,為國內最先有麻醉次專科(如小兒外科麻醉、產科麻醉等)專業主治醫師作業的醫院,與歐美一流之醫學中心麻醉臨床作業無異;並於每一手術室配備心電圖監視儀,而且每例使用,提供病患更安全的麻醉品質,影響深遠。
我國第一批麻醉學家也於60年代誕生,中華民國麻醉學會為鼓勵麻醉醫師朝更專業的腳步邁進及肯定其專業資格,於民國60年(1971年)9月30日選出國內第一批「麻醉學家」(為現今「麻醉專科醫師」前身),計有李光宜、趙繼慶、林溟鯤、王學仕、金華高、汪福南及何維柏七位醫師獲得這項殊榮。
民國64年(1975年),「中華民國麻醉學會」於成立二十週年會員大會中通過原學會名稱更名為「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以與國內其他各醫學會之名稱一致。
民國65年(1976年),麻醉謢士,這群麻醉醫師的左右手,為促進麻醉專業謢理的研究與發展及提昇臨床麻醉醫療水準,於5月16日假台北三軍總醫院研究大樓電化教室成立「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謢士學會」。
△蓬勃發展的歲月-民國70年代(1980s)迄今
民國70年(1981年)以後,可說是麻醉豐收且備受肯定的年代。如麻醉專科醫師制度正式實施、醫師再教育課程內容豐富、麻醉專科訓練完整而制度化、麻醉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評鑑制度設立、國際交流頻繁、國內第一個麻醉博士班成立、「麻醉學雜誌」品質更上層樓且頻頻得獎等。
△專科醫師制度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為國內最早實施專科醫師制度的學會團體之一,繼民國60年(1971年)審選出七為「麻醉學家」後,在何維柏理事長任內【民國69年(1980年)至71年(1982年)】將麻醉學家審選制度由原審核制改為甄審制(筆試加口試)。而後,在曾清楷理事長任內【民國72年(1983年)至74年(1985年)】將「麻醉學家」名稱改為「麻醉學專科醫師」。民國77年(1988年)9月,衛生署公告「麻醉科專科醫師甄選原則」並委託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辦理,自此由政府單位認可的麻醉學專科醫師制度正式實施。之後,每年麻醉學專科醫師的數量穩定成長,為國人提供更安全的麻醉服務品質。
△麻醉專業訓練
隨著時代的演進,麻醉醫師所受的訓練日趨嚴格。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接受衛生署的委託設計出一套麻醉科專科醫師訓練課程綱要,以確保國內麻醉醫師的品質與水準。
完成四年制麻醉科專科醫師訓練後,才可參加專科醫師甄審考試(筆試加口試)。通過考試後,正式取得專科醫師資格及證書。證書有效期限為五年,為鼓勵專科醫師繼續進修,跟上時代的腳步,專科醫師須於五年內參加由各醫學會或各醫院舉辦的麻醉相關訓練(學分由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認定),修滿二百五十個學分後,專科醫師證書得以再延長五年。
除了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於每年的年會中舉辦繼續教育課程外,學會定期的教育訓練課程還包括每月於北部、中部【72年(1983年)開始】、南部、東部地區【79年(1990年)開始】分區舉辦的麻醉聯合討論會。另外,不定期的繼續教育訓練課程尚包括其他醫學會或醫院舉辦的麻醉相關課程或研討會,得到麻醉醫學會的認可,始得頒發繼續教育訓練學分證書。
民國81年(1992年)首次舉行「中美麻醉安全研討會」,促使醫界和社會更重視麻醉安全,並訂定麻醉安全之監視標準,提供依循之根據並進而提昇麻醉服務品質。民國82年(1993年)舉辦「兩岸麻醉醫學教育研究和應用之比較」,邀請大陸麻醉著名學者十五名來台參觀及演講,為當時兩岸最大規模的專科學術交流活動。
此外,在每年的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年會中還同時舉辦麻醉護士的繼續教育課程,期待這些麻醉醫師們的重要助手,也能與麻醉醫師共同成長,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
△麻醉學教授、副教授日漸增多-師資大幅提昇
民國71年(1982年),台大醫學院成立國內第一個麻醉學博士班,劉健強醫師為國內麻醉醫師完成博士班訓練的第一人。之後相繼有國防醫學院及陽明醫學院等成立麻醉醫師進修班,也培育出許多麻醉專業人才及師資。
近年來麻醉學的師資更有長足的進步,擁有國內外博士的人數日漸增多,而有教授、副教授資格的更是人才輩出;他們除了在臨床上的努力之外,也在基礎研究上貢獻良多,並且薪火相傳,致力培育國內麻醉的人才。
△麻醉學雜誌-第一本麻醉專業刊物
民國50年(1961年)1月1日由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出版了國內第一本與麻醉相關的專業雜誌-「中華民國麻醉學會雜誌」季刊。這份雜誌不但為麻醉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交換工作經驗及研究心得的發表園地,也促進了麻醉學術的發展。可惜此份刊物於民國61年(1972年)因經費不足、稿源缺乏諸種因素而遭停刊的命運。隨後又於民國64年(1975年)復刊,並更名為「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麻醉學雜誌」(為與學會新名稱一致),惟改為不定期出版,並於第十四卷第二期中刊出「心血管疾病與醫療特輯」,作為學會成立二十週年的獻禮。
民國72年(1983年),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開始改進編排方式並採銅版紙印刷,並於中華民國醫學會雜誌展覽中獲得佳評,同時又參加教育部獎勵自然及應用科學類學術性刊物甲類審查等。
民國72年(1983年),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並設立「優秀論文獎」,每年由麻醉學雜誌中遴選優秀論文三篇,頒發獎狀獎金以鼓勵研究風氣,提昇作品內容。
麻醉學雜誌並於民國73年(1984年)獲得美國麻醉學會(ASA)的賞識來函索贈,且於民國75年(1986年)獲得國際標準逐次刊行編號,ISSN 0254-1319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自第二十四卷第二期起便用於雜誌封面右上角。自此麻醉學雜誌進入國際麻醉專業刊物之林,國人在麻醉專業的努力與成果也可透過Medline或Current Content等醫學網路傳送到全世界。
民國84年(1995年),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為了讓麻醉學雜誌的品質更上層樓,特別將麻醉學雜誌的編輯委員會從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獨立出來,使其擁有獨立的財務及編輯自由。獨立後的第一任主編為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李德譽主任,任期五年(原為二年,與理事長及各理監事的任期相同)。在李主任的領導下,麻醉學雜誌於民國84年(1995年)及85年(1996年)連續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獎勵類優良期刊獎,除頒發獎狀外並獲贈獎金三十萬元。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國學術活動
民國70年代(1980s)以後,我國出席國際性會議日漸頻繁,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每年更指派代表出席世界麻醉醫學會及亞澳麻醉醫學會每四年所舉行之年會。民國79年(1990年),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會員急速增加,我國出席代表由原為一位增為三位(會員人數二百人才可推舉一位代表)。除了定期參加會議,履行會員國之責任義務外,國人也漸漸在國際組織擔任要職,如長庚醫院李汝浩副院長於民國80年(1991年)至82年(1993年)擔任亞太地區局部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民國83年(1994年)獲選為世界麻醉醫學會亞澳分會主席,84年被推舉為日本麻醉學會國外名譽會員,85年(1996年)獲選為世界麻醉學會財物委員會主任委員。此外,現任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何善台(國防醫學院麻醉學科教授兼主任)並獲選為世界麻醉醫務品質特別委員會委員等。
雖然在民國64年(1975年)中共排擠我在世界麻醉醫學會的會員資格,所幸在當時趙繼慶理事長的領導下,終能維持我原有會員國籍。既有譚培炯理事長的努力,因其與許多外國友人和各國際組織的重要人物擁有深厚的友誼,使我們仍能突破許多外交上的困境,使中華民國的國旗在國際性的場合飄揚,許多僑胞當時看到中華民國的國旗在異地飛揚還因而感動落淚。可惜後來受到國際情勢不利的影響,我方迫於民國77年(1988年)更改我們在世界麻醉醫學會登記的名稱為Chines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in Taipei,以維持我們的會員資格。雖然名稱改變,但實質的權利義務並無更動,而且現在我們對外聯絡的英文名稱仍沿用原來的Th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學會除了定期參加世界麻醉醫學會及亞澳麻醉醫學會的活動外,也時常出席許多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及發表論文,如歐洲麻醉醫學年會、美洲麻醉醫學年會、亞洲麻醉醫學年會等,與世界各地麻醉學專家交換心得。民國84年(1995年),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何善台醫師受亞澳麻醉醫學會大會之邀發表演講,再次將本國麻醉的努力與成果呈現在世界的舞台上。
民國79年(1990年),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代表林仙養、詹廖明義、李汝浩於漢城舉行的亞澳麻醉醫學會中極力爭取1998年的亞澳麻醉醫學大會主辦權,民國83年(1994年)本國代表譚培炯在泰國舉行的1994年亞澳大會上接受大會會旗,確認本國辦理1998年亞澳年會。我們如此活躍於國際舞台上,不但增加與他國醫界接觸的機會,激勵本國麻醉專業向上發展,同時也有助於建立我國麻醉醫學的世界榮譽。
△與世界連線
台灣第一個專門為麻醉醫師設立的全球資訊網路(www)伺服器,於民國84年(1995年),由臺大醫院麻醉部范守仁醫師設計建立,從homepage即可聯絡全球數百個麻醉部門,醫師們可以直接從電腦上得到許多最新及寶貴的麻醉相關資訊,同時也可在線上與同業相互切磋麻醉專業知識,自此台灣在麻醉的腳步可以跟隨著國際的脈動共同起舞。
△手術及麻醉同意書分離
以往接受手術者簽的同意書唯一張「手術及麻醉同意書」,由於外科與麻醉科是不同的專業,外科醫師無法詳細說明麻醉的相關知識以便讓病人充分了解,因此衛生署醫政處於84年(1995年)8月14日公告將原有的「手術及麻醉同意書」格式,分別改為「手術同意書」與「麻醉同意書」二式,自民國85年(1996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自此民眾的生命安全更能多了一份保障。
△疼痛治療
這個時期除了麻醉醫學有蓬勃的發展以外,麻醉醫師也在疼痛治療方面走出一片天空。各大醫院除了相繼成立疼痛門診外,同時也有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民國75年(1986年)趙繼慶醫師有感於傳統針灸及神經阻斷術的不便與副作用,乃利用先進的雷射科技,首創雷射針灸之法。臺大醫院於民國78年(1989年)成立台灣地區第一個癌症疼痛門診,引進並推廣「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疼痛治療原則」之嗎啡類藥品使用新觀念,開創門診使用口服、注射嗎啡及癌症病患居家使用嗎啡注射唧筒之先河。而中華民國疼痛醫學會也於民國78年(1989年)3月25日假台北長庚醫院舉行成立大會,於民國80年(1991年)發行疼痛醫學雜誌,並定期舉辦疼痛醫學教育講座及疼痛專科醫師甄審等。
△受肯定的麻醉專業年代
民國82年(1993年),衛生署委託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辦理麻醉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評鑑,以維持各大醫院對麻醉專科醫師之訓練水準及一致性。民國84年(1995年),衛生署公告100張病床以上之醫院必須設有麻醉專科醫師;另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及麻醉品質促進委員會向衛生署爭取麻醉專科醫師專業權也獲得允許。民國85年(1996年),衛生署並同意醫院評鑑中有關麻醉部分,將邀請麻醉學專家參予。在麻醉前輩的努力下,麻醉專業終於受到相當的肯定。
△今日麻醉所面臨的問題
麻醉專業在許多人的努力下,終於在醫學專業當中已佔有一席之地。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雖然麻醉醫學已有長足的進步,但與歐美先進國家比較起來,本國麻醉仍有許多待改善之處,以便提供民眾更安全,品質更優良的麻醉服務。
根據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所公佈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民國83年(1994年)我國與麻醉有關的死亡率是美國的8倍,每十萬例麻醉就有4例死亡案例,這個數字與美國十年前的數字相近,但美國自從實行麻醉監視標準及品質保證制度使得麻醉死亡率降低,其目前有關麻醉死亡率只有二十萬分之一。
與歐美國家相較之下,如此之高的麻醉相關死亡率有許多原因,如麻醉專科醫師工作量過多、非麻醉專科醫師或麻醉護士主持麻醉工作、國家麻醉及恢復期基本監護標準尚未建立、以及健保給付不合理等。
目前台灣地區至85年(1996年)8月,麻醉專科醫師人數有477位。按衛生署規定麻醉專科醫師每年執行麻醉術1500例,其每年則可提供麻醉服務數目是73萬例。目前國內每年麻醉數目大約是60萬例,根據衛生署的規定,麻醉專科醫師數目已能滿足目前國內的需要。但歐、美、日麻醉專科醫師每年執行麻醉數目約是700-800例,可知衛生署准予國內麻醉專科醫師執行的麻醉數目是歐、美、日等國的二倍。由於國內麻醉給付偏低及制度不合理,造成許多(準)醫學中心鼓勵麻醉專科醫師配合大量麻醉護士,多做麻醉,其中每位專科醫師每年執行麻醉的數目仍在2000或3000以上(中華麻醉醫學會所做的調查顯示,目前每一位麻醉專科醫師平均負責麻醉病例為2000例左右;一年1500例已過多,遑論2000例)。
我國現今的全民健保給付仍沿用當初勞保之標準,其中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仍造成今日麻醉品質與歐美各國相較低落的原因。其中大家公認「不合理」而亟待突破並改進的如下:
對麻醉的專業認同度不夠——目前健保局對施行麻醉的給付不論是由專科醫師執行或非專科醫師執行皆給予相同的給付標準。許多醫院因而未聘請麻醉專科醫師施行麻醉以節省成本,病人權益因此也未受到最大的保障。
各種監視系統除動脈血飽和度監視外之使用皆無給付——有好的軟體(麻醉專科醫師)也要有好的硬體配合(麻醉監視系統),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好的監視系統可以協助麻醉醫師預先發現異常及危機,減少人為的疏失及判斷與處置上的錯誤,對提昇醫療的安全性有莫大的裨益,因此建立國家級的麻醉監視標準確有其必要性。但如無保險給付,如何能鼓勵各醫院設立良好的監視系統,以提供病患更好的照顧?
過低的麻醉技術給付標準——老人與乳幼兒均屬危險性與困難度較高的年齡層,但其健保給付仍與一般手術相同。又如一臂神經叢的手術二個小時只給付$960,醫院為了回收成本,不得不增加麻醉醫師的工作量,於同一時間多做幾個麻醉手術,以增加收入。
麻醉前訪視或會診及恢復室之使用僅限住院病人申報為了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實施「當日麻醉」制度的時代即將來臨,因此鼓勵多做當日手術或門診手術是必然的趨勢。但受限於保險給付的規定,醫院管理部門、麻醉醫師、以及外科醫師配合意願自然不高,遑論節制醫療資源浪費。
由於上述不合理的因素,使得麻醉工作成為工時長、壓力大、風險高但報酬低的行業,且在其專業領域未受到應有之尊重。因此近年來麻醉住院醫師即出現招收不足的現象。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的調查顯示民國85年(1996年)6月止12家(準)醫學中心院招募第一年住院醫師實招人數只佔訓練容量比例的21﹪,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尚有賴醫院管理者及衛生管理當局謀求共識,協助解決。
一個好的麻醉品質保證必須仰賴麻醉醫師受尊重的專業權、適當的工作量、完整的國家麻醉及恢復期監視標準以及合理的保險給付。民國85年(1996年),在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及麻醉品質促進會的大力奔走下,終於取得衛生署對麻醉專業權的認同。雖然仍有許多未解的問題尚待我們的努力,但回顧先輩們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他們仍能不畏艱難的在麻醉園地上辛勤的開墾,奠立今日的根基,我們也應踏著先人的足跡、效法前人的榜樣,繼續呵護、灌溉這片麻醉園地。
▲相關連結:
台灣的麻醉醫學史受到注意,不勝榮幸之至。
〈自由廣場〉被國民黨「麻醉」的台灣醫學史
2015-01-26
◎ 朱真一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50654
「上網看到『台灣麻醉醫學會』官網(http://www.anesth.org.tw/about/history/history.asp )的麻醉史,從華陀開始,再談中國的乙醚、氯仿、Cocaine、Novocaine、尾椎麻醉等項的歷史,第一次提到台灣是1951年,王學仕醫師在陸軍第一總醫院,由外科轉而專攻麻醉。『台灣麻醉醫學會』寫的歷史,1951年以前沒一個字談到台灣,但有11項中國的麻醉故事。事實上,有一台灣人醫師,在比王學仕醫師早9年的1942年,在北美學習麻醉;馬偕牧師更於19世紀就曾幫醫師麻醉。」
站長今天頭一次看改版的「台灣麻醉醫學會」網站的「麻醉沿革史」。(「沿革史」中的「史」是贅字,其下的「麻醉大世紀」也有錯字。)這寫法是國民黨的一貫史觀沒有錯,也就是台灣被「光復」前的歷史可以視而不見。
站長認為台灣麻醉史提到華陀,實在是非常莫名其妙。站長不知道有多少台灣麻醉醫師自認為是華陀的傳人?
那位在北美學習麻醉的台灣人醫師是蔡阿信。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1.26 at 19:43
讀罷〈被國民黨「麻醉」的台灣醫學史〉,再讀下文中的徐宗懋〈光復才是台灣棒運起點〉,更能理解何謂「國民黨的一貫史觀」。
KANO就是台灣 國族精神不容曲解
~回應中國時報徐宗懋《光復才是台灣棒運起點》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a5d07be-6be8-4b58-a849-7e81ba2aed83
Posted by: morpheus | 2015.01.27 at 13:56